养虾是个系统工程。所谓养鱼先养水,水是所有水产养殖的关键。平衡水体生态是水质管理的中心,是关键。几乎所有的水质改良措施,如施肥、培菌、消毒、净水、解毒等等都是为了培育和稳定优良的水体生态系统。
在养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养虾的水体生态,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从菌、藻、虫、毒、营养等谈谈心得与体会,希望对大家的成功养殖有所启发。
1、先把藻类固定在一定范围内——以绿藻、硅藻为主,少量隐藻、裸藻、金藻等鞭毛藻类以及蓝藻。这种水的藻类结构非常稳定,不容易发生倒藻。在北方的大水面虾塘由于轮虫的存在,水质透明度相对好控制,比较少出现透明度过低的情况。定期的补充肥水产品,如全时育藻膏搭配微量元素如鱼虾肥乐健,以及钙镁磷等元素如美之源,这样就能大体的将水质保持在藻类丰富结构合理的范围内。
2、随着藻相的稳定,池塘里面的“毒”即不利于虾生长生活因子如低溶氧、硫化氢、有机质等就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此时就要根据天气变化以及投喂量、增氧机使用情况等因素与水色、pH、透明度之间做对比,判断池塘底肥的释放快慢。如果出现水色浓得快、pH快速上升则需要注意观察藻相,一旦发现是有害藻为主的藻相则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将有害藻为主的藻相破坏(爽水灵一瓶三亩配合菌毒清三号一瓶三亩),之后再重新肥水。如果出现到了高温季节投饵量渐增,增氧机开机时间渐长,水色却迟迟不能上来时,就要观察水是否混浊,混浊一般表示这池塘菌太旺藻相对弱,需要进行肥水(全时育藻膏0.5~1公斤+美之源0.7~1公斤每亩)与控制池塘有害菌操作(菌毒清三号~ml每亩,隔天猎狐一包2~3亩)。如果水不浑,则要往底肥释放存在问题方向考虑,适当进行补菌操作;或水体发粘致使颗粒物沉底,表现为水体透明度大表面黯淡无光不易起波浪,则需要对底质进行氧化分解(福地安一瓶3~4亩或者分解底改一包3亩)同时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
3、至于虫的问题主要是纤毛虫附着问题以及原生动物、枝角类、轮虫等等,如果镜检能发现这些的存在,往往意味着水质的污染严重。鱼虾混养塘更加容易出现轮虫与原生动物,精养虾塘容易出现纤毛虫与桡足类。目前的做法一般都是杀虫、消毒、解毒、肥水。四个步骤中根据虾的主要病因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杀虫的时候主要风险在于鞭毛藻类不能过多存在,否则杀虫之后会转水直接危害对虾。在养殖前期,枝角类、轮虫、桡足类是幼虾优良的饵料,可以通过控料和促进食欲来减少;而纤毛虫等原生物,主要是水体有机质过多引起,可在有机质控制和清塘时做足工夫,可以预防其爆发。
4、活菌在高温天气不用刻意培养添加,池塘自身会产生足够多的土著菌。只不过是菌的好坏问题,当水体藻相正常、纤毛虫没有检出的时候,对虾出现红尾、体色发红、个别游塘、吃食差、肠炎等情况的时候,说明池塘中条件致病菌占优势,此时可直接进行消毒如使用菌毒清三号,之后补充“猎弧”。这样的操作会有较好效果,如果消毒后水瘦,再进行一亩地2~3斤的美之源补充。
5、水体微矿营养问题目前主要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白癜风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