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傅国涌教育就是与美相遇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席勒、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并被他们对美学的研究、洞察深深地影响了。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根由,有来历,有逻辑的,美的逻辑不是逻辑学的逻辑,他是有关联的,这是一个密码,需要人去破译。

所以,教育与美相遇不再是偶然。你带一个孩子,慢慢地看他成长,就是不断地与美相遇。

更深一步讲,教育就是为了遇见美,因为美是人类的本质,如果没有美,中国教育就没有未来。与美相遇,就是为了与善和真相遇。美是起点,美也是归宿。

教育与美相遇也如同我与民国教育的相遇。民国教育不是我自己刻意研究的,是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遇见了大量的民国教育的材料,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看法,然后慢慢地与学校的老师们有一些分享,就形成了一些观点,所以也是一种相遇,那民国教育是什么?民国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美相遇。

这种教育的美和美的教育可以从一个个民国教育的具体案例中去寻找,来确认美的教育和教育的美曾经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地展开过、完成过。

课文之美

“一撇一捺为人”,这是共和国教科书年以前中国所有的小学生读的第一篇课文。虽然简单,但却道出了做人乃人生第一课的真理。

第二册中有一篇课文,画的是妈妈在补衣服,小孩子站在旁边。图下面写着“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所有人都会想起孟郊的那一首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慈母心。

还有一篇课文汪曾祺先生印象最深刻。“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前三句都在打油,但是最后一句出现的时候,这首诗就变得华美了。

《月亮船》是叶圣陶先生编的,丰子恺画的插图和写的字。“我望见一弯月亮浮在天空,像一双小船。我想:‘我坐月亮船,一定更好玩。’我就坐到月亮船里。船慢慢地前进。许多的星浮在船旁边。我把又大又亮的星放在一只盘里。我想:‘回去送给妈妈,妈妈一定欢喜。’短小的文章里融合了想象之美,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

“我有一个故事说给你听,一只狗在桥上,嘴里衔着骨头。看见河里一只狗,嘴里也衔着骨头,他想吃那只狗的骨头,把嘴张开,嘴里的骨头就落到河里去了。”人不也总是看着别人的好。这里面有想象,也有人性的反省。

在数学课文中,为了解读一个倍字,作者画了插图。把汉字和插图的优美,与数学的整体有序结合在了一起。

生物的第一节课是讲棉花,棉花画得很细致,而且对棉花的解读那么精美,那么简练,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把自然了解得清清楚楚,我觉得是美的。

他们的新图画,即美术课的课本中,有一幅“柳堤垂钓”。我感觉就是“独钓寒江雪”,或者是西湖边,下大雪钓鱼的那种。寥寥几笔,中国画的意境都在里面了。

课堂之美

丰子恺曾经画了一幅漫画,是关于师生问答的,旁白是“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这是典型的孔子授课模式。丰子恺先生是那个时代的老师,他能真正洞察美的奥秘,课堂的美。

我最早只找到了一张照片,内容是幼儿园的老师带着一批小朋友在做游戏。这是年南京幼儿园的真实画面。

然后我又遇到了另外一幅。年日本占领了山东的大部分地方,小孩子仍然在沂蒙山里坚持上学。一位看不见面容的小学老师,在一个野外的河边上给她的孩子们上课。

这两幅关于课堂教学的照片已经展示了当时教育的真谛——坚持、平实。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第一次给小学生上作文课的时候,拟的题目叫《今天的午饭》。他说,我们知道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地方吃饭,吃的完全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也不为过。但是,我觉得有一个人写得最好。“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钱穆先生把这句话抄在黑板上。文章好不好,他问同学们。大家不敢评判。钱穆说,到这里就及格了,至少是良好,70分。因为把意思通顺,完整地表达了。但为什么我说这篇文章是最好的,因为他有最后一句,“可惜咸了些。”后面这句话写出来,这个文章就叫好文章。文章需曲折,要有味道,味道就要携带着酸甜苦辣。

这就叫会教书的先生。

重庆南开中学的孟志荪,是每位学生都崇拜的语文老师。孟志荪老师在教庄子的《逍遥游》时,一上课,就来了这么几句话,孔子抓住一个仁,孟子抓住一个义。而庄子什么都不抓,他拥抱了全世界。孟志荪老师有水平,他能抓得住重点,表达得有凝练力,有哲学的穿透力。

潘锡九先生是一位生物老师,他上课从来都不带课本,拿两支粉笔就来了。来了以后娓娓而谈,偶尔写一下今天讲第几章,第几节,提纲挈领,不虚不急,严谨活泼。下课铃一响,他就正好讲到一个段落,分秒不差,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不觉。后来才知道,那个时代高中的生物学课本,都是由他一个人编的。

课外之美

商务印书馆有一个版本的国文教科书的彩印插图是一幅儿童的嬉戏图,很像《桃花源记》里说的黄花垂髫皆怡然自乐。学校希望孩子们课外也是这样过的,自由,快乐,轻松,没有拘束地去玩。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电脑,但照样可以自得其乐。

南开中学被称为三点半。什么意思呢?三点半开始教室里不允许有人,这是张伯苓校长的规矩。这个时候你必须去操场,不会体育没关系,你只要在操场上待着就行,走走路呀,踢踢脚呀。这个规矩是刚性的,任何人都不能破坏。

江圣泗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化学老师。他跟学生关系非常好,他在课外组织了一个儿童科幻短剧,叫“火星人”。这个短剧里出现了激光,出现了人工造雨,出现了可视电话,出现了无土栽培,也出现了基因工程,出现了改造沙漠。大家想想年,在中国和世界上这些东西有没有?没有!但是今天这些东西全都有。所以,爱因斯坦这么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有一幅关于天津南开中学话剧演出的照片,其中扮演大肚子妇女的演员就是将来要成为总理的人,周恩来先生。张伯苓在南开中学提出要以话剧为最主要的抓手。演员在总的剧情框架下,可以即兴发挥。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反应能力、联想能力、应变能力。周恩来是话剧表演的天才,将来他在外交舞台上,长袖,扇舞都是在话剧舞台上练出来的。

校园之美

梁实秋在北京读的小学。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校园里面“有一棵合欢树,俗称马缨花,落花满地,孩子们抢着拾起来玩,每天早晨谁先到校谁就可以捡到最好的花……”

上海中学的浦蕴玉去了台湾,她最常提起的是女生宿舍前面的一棵大树,“树名不知道,开粉红色的花,有一日经过树下,正是落英缤纷,满地都是粉红色的花瓣,还未经践踏,猛的吹来一阵轻微的旋风,把花瓣吹起来旋舞,处身花云中,轻飘飘的,那时的意境,虽是漫长人生的刹那,却成了永久的甜美回忆。真是此景只应那时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山东安丘片私立育才小学是历史学家赵俪生的母校。他当年读这所小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棵大大的海棠。“花开得真繁盛,真漂亮。桃杏花瓣薄,里外一个颜色;海棠里色淡红,外色呈朱砂色,宋朝工笔花卉中有这种颜色的记录。”观察得多细致!所以将来他除了做历史研究,最喜欢的就是画画。他曾经画过一幅树,我总感觉就是他记忆中的那棵海棠的投影。因为人生中不经意的东西就是少年时代的东西。

沈从文只会写乡思,张爱玲只会写上海的那一种生活。鲁迅只会写老绍兴,离开了老绍兴,鲁迅的作品是不可读的。就是这样,人的局限性。只有你,才有这样的经历。

汪曾祺从高邮县立第五小学毕业。他回忆起教室前的空地时,有几棵很大的梧桐,他记得是秋天,梧桐叶落下来。他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一叶落而天下金秋,就是因为在这个地方看到了。并且他把落下来的梧桐子也炒熟了吃,知道很香。

吴香江是历史学家,一代的大家。当年他所在的学校叫湖南常德楚怡小学,每年举行菊花会,里面有日本等国的林种二三千盆,特别是有浅绿色的菊花,这是很稀罕的品种。其中有些是学生自己种的,他老了以后回忆小学时,就记得这么一件事,其他事全忘掉了。他整个小学过程就这么一个镜头。

校歌之美

瞿秋白先生曾经读的小学是常州冠英小学堂,晚清时候的一所学校。“欧风美雨,飞渡重洋,横来东亚兮。睡狮千年,誓将惊醒兮。大有为兮,冠英学生兮。”这是他们小学的校歌,简简单单但有气派,唱起来很有力度。

朱自清先生为温州中学写的校歌:“雁山云影,瓯海潮踪,看锺灵毓秀,桃李葱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汪曾祺先生说自己的学校高邮县立小学是,“西挹神山双爽气,东来邻寺疏钟,看吾校巍巍峻宇,连云栉比列其中。”别人以为他的学校有多么的巍峨高大,原来只是几间小平房,连一个二层楼都没有。他之所以对这几句话记忆深刻,是因为它们出自于他们的校歌。

另外,春风化雨的教育思想在校歌也最好体现。“中沙路平坦,上横河浩荡,永昌堡城巍峨,我们的校舍闳壮。我们在这里勤学勤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我们在这里,发荣滋长,作为优秀的公民,共建康乐的乡邦。”这是永嘉永昌小学的校歌,里面感人的语句出自他们校长。这位了不起的校长叫王人驹,曾经做过海宁县教育局局长,永嘉县教育局局长,后来辞职,甘愿成为故乡永昌小学的校长。

上海的位育中小学的校歌最后的几句话是,“人生目的不可忘,将来国事谁担当,创造,创造,生长,生长,位育意义深且长。”这是黄炎培先生创造的。从这个小学走出了8位顶级的大学校长,包括北大校长,同济大学校长,爱丁堡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等。

校训之美

张伯苓先生曾亲自为同学写了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张謇先生为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写的校训只有8个字,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他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地方,办了一所植物院和动物院,统称叫南通博物院。

北师大附中的校训是“诚、爱、勤、勇”,很简单,很朴实,但是很有力量感。有这四个字,一生都不会落空。

年,我国著名工商巨子荣宗敬、荣德生先生办了一所学校——无锡公益工商中学。校额“公益学校”是荣德生先生亲自提笔写的,他还为这所学校提了一个校训,和平耐劳。

校服之美

一所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具体的名字无从考证,他们在举行音乐活动的时候有人拍下了一张照片。我可以感觉到应该是在晚清和民国之间,大致上新旧交替的时代里面。看看他们跟海军服一样漂亮的校服,恐怕直至今天都没有办法达到这个水准。

北师大附中女生的校服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过膝有摆的黑裙,有朴素的美。

杨开慧的母校,湖南长沙的县立第一女子高校的校服,跟北师大的基本接近。那个时代大部分女生的服装都是一个样子,包括发型。

评价之美

学生怎么样去评价,是一个教育的核心问题,老师怎么样去评价,也是这个时代一个严峻的考验。

何炳棣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刘逸民对学生的总评:“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

湖南岳阳的国立十一中,数学老师李澹村在毕业的时候给所有的学生写了一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美。人与人之相处,正如两圆之相切,有一个切点。只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

这是一位数学老师从他专业出发写下的评价。

教育就是与美相遇,回到我们的主题。我认为教育是种庄稼式的农业,它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所以它可以收获有生命的果实,但是它不可以生产批量的、没有生命的产品。

学生是活的,是有灵的,是有生气的,是会呼吸的。老师也是个活人,老师也是有生命气息的。

老师与老师的相遇是美的,老师与同学的相遇是美的,学生与自我的相遇是美的,老师与自我的相遇也是美的。同时,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作品,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生命相遇,我们可以遇见爱因斯坦,可以遇见弗洛伊德,可以遇见马克思,可以遇见古今中外所有的哲人,通过阅读解决了这一切,打通了时间的通道。时间在这里消失了,变成了人与人的相遇,变成了生命与生命的相遇,生命与生命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交融,生命与生命的汇合。

但是这一切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找到了那个美的点,一个点可以画成一个圆,每一个点都可以画出一个圆,圆与圆之间都可以找到相切的那个点。一切的美在于每一个点,每一个点就是每一个个体,无论它是小孩子还是大人。

来源:《优教育》编辑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ytzyj/21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