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见病害之一,也是养殖户的心头大患。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定期杀虫便成了养殖户的重要工作之一。但事实上,在养殖时大量使用杀虫剂不仅不能有效消灭寄生虫,还将导致寄生虫的抗药性加强,也容易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防治寄生虫病重点在于防,而不是治。
车轮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纲,淡、海水中皆有分布,有70种以上,大小在40~μm,体呈碟形或钟形。背面凸出,中间具开口形成胞咽,有两排平行呈螺旋状的长纤毛;腹面内凹形成附着器,由3层呈同心圆排列的环状物构成。内环呈齿状,称齿状环或冠状环,齿状环的数目、大小及形状因车轮虫的种类而不同,可作为分类的依据;第2层为带状环,与齿状环重叠,向外呈放射状的线排列;外环边缘由柔软的薄膜构成,上有许多纤毛,可摆动运动,运动时环状物转动如车轮,故称为车轮虫。虫体内有一个马蹄形的大核和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核,小核位于大核开口端处。常见的车轮虫主要有Trichodinella、Tripartiella及Trichodina三属,一般并不细分,只将体形较小的Trichodinella及Tripartiella通称为小车轮虫。
车轮虫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亦进行接合生殖。它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及鱼体脱落的上皮细胞等为食,鱼体只是供其附生的场所。车轮虫在鱼体上爬行移动时,其附着器,如齿状环或纤毛会刺激鱼体的上皮组织。水质不良或有机质过多的池塘,车轮虫大量繁殖附生的车轮虫使鱼体上皮细胞坏死剥离,造成伤口并引起细菌感染,池鱼因烂鳃或烂鳍而死亡。车轮虫除了寄生于鳃及体表等组织外,亦可寄生在肠道、生殖道或泌尿道中,但并不会引起特殊的病变。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发病初期,鲢鱼大量浮于水面,呈散游状态,与缺氧浮头症状类似,但不同的是,此时开动增氧机,鲢鱼并不会游向增氧机,抛洒增氧剂时,有时会短时间恢复正常状态而潜入水中,但很快又浮到水面上。这时观察鲢鱼,其口部不断露出水面,一张一闭,犹如在吞食空气。发病初期观察,鲢鱼体表无任何异常状况,此时仅会出现少量死鱼。鲢鱼浮于水面2~3天后,其下颌明显变长,胸鳍基部严重充血,严重的鱼尾鳍、臀鳍基部也充血发红。此时,鲢鱼开始大批量死亡,解剖鱼体,可发现其肠壁发红,肠道内有脓状血水流出。这时观察病鱼、死鱼,往往会误诊为鲢鱼出血病。其死亡规模也符合出血病的发病规律,池中的鲢鱼在短时间内会损失八九成。
指环虫为小型单殖吸虫,成虫虫体扁平,通常为长圆形,体长一般小于2mm,呈乳白色。运动时动作像尺蠖,肉眼可见其伸缩蠕动。身体前端有1~3个瓣状的头器常常伸缩头部前端背面有2对黑色的眼点,呈方形排列。在体后端腹面有一个圆形的后固着器,大多数种类的后固着器中央有2个大钩,边缘有7对边缘小钩,在两大钩之间有1~2条联结片相连,又称背联结片和腹联结片,有时在中央大钩上还有附加片。
指环虫寄生于鱼类,在寄主的腮片上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通常位于腮腔最前端的第1鳃片虫体密度最少,第4腮片次之,第2和第3腮片最多。这种不均匀性可能主要因为第2和第3腮片的水流量较大,鳃丝较密集,因此通过水流游动的指环虫幼虫较容易附着其上。轻度感染时,指环虫多分布于靠近初级鳃丝游离端的部位;重度感染时,虫体才分布到鳃丝中部、基部甚至鳃弓上,虫体常三五成簇聚集在一起。
指环虫病是鱼苗、鱼种阶段常见的寄生虫性鳃瓣病,可引起养殖鱼类严重病害,主要危害金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鲈鱼、鳜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大量寄生可导致苗种大批死亡。12-14mm的小鱼,放入感染源中,鱼体上带有20~40个虫体,全部死亡约7~11d;4-6cm的草鱼,寄生有虫体-个,在15~20d后死亡。指环虫对鱼种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当年的小鱼种感染5~10个指环虫就可能导致死亡。指环虫病不仅危害池塘养殖鱼类,对小型水库和湖泊中的鱼类也可能导致大批死亡。我国各主要养鱼地区都有指环虫病流行,以长江流域比较严重。严重感染时,g左右的病鱼鳃部,每个鳃片寄生的指环虫数超过个严重破坏腮丝表面细胞,从而使鱼窒息死亡。在我国台湾4~11月发病较多,12~3月较少。台湾南部气温较高,终年均会发生。低水温期发病少,但不易完全驱除。
指环虫的分布很广,全国各地普遍出现这种病,此病是鱼苗、鱼种及成鱼养殖阶段常见的一种寄生性鳃瓣病。主要在夏、秋两季流行。越冬鱼种在初春温度适宜时,容易发生。该病不仅常见于池塘养殖,在小型水库和湖泊中也不乏因此病发生而大批死亡的病例。严重感染时,0.5千克左右的病鱼鳃部,每片鳃片寄生有个以上的指环虫。虫体用后端固着器的大小钩钩住鱼的鳃组织,并吸取营养,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从而使鱼窒息死亡。
纤毛虫(ciliate)具纤毛的单细胞生物,纤毛为用以行动和摄取食物的短小毛发状小器官。通常指纤毛亚门(Ciliophora)的原生动物,约有个现存种,纤毛通常呈行列状,可汇合成被动膜、小膜或棘毛。
纤毛虫病流行特点,该病由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引起。南方全年都发生,7-11月为发病高峰期。所有水产养殖品种都会被纤毛虫寄生。特别是河蟹和虾,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发生。卵被寄生,不能正常发育。虾被寄生,幼虾会大量死亡,成虾不能食用。1-5期幼蟹被寄生后,会爬上岸,不下水,死亡率高达70%-95%;成蟹被寄生,因不能正常脱壳而死亡。
发病症状,纤毛虫能在河蟹、虾全身寄生、污泥等又附着在纤毛虫上,手摸像一层滑滑的油状物。严重寄生时,虾、蟹全身长满纤毛虫、口器不能张口,眼睛不能伸缩转动,最后被饿死或累死。
孢子虫在鱼体寄生、繁殖和形成胞囊,导致寄生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其正常机能,引起相应的症状,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一般以寄生在鳃、肠、体表和神经系统的种类危害较大。孢子虫的繁殖时间在夜晚,因此用药在下午5点前后最佳。孢子虫从卵到成虫有5-7天的发育时间,预防用药必须大于3天,治疗时间必须大于7天以防止复发。做好清塘后的底泥消毒工作、购买良好品质不带孢子的鱼苗是预防孢子虫病的基础。
斜管虫在全国各养殖地区都可出现,对饲养的淡水鱼类的鱼苗和鱼种危害最大,往往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是一种发病快,来势猛,危害大的幼鱼阶段的常见流行病。该病的发生与水温密切相关,斜管虫最适繁殖水温是12~18℃,初冬和春季最为流行。
鳃隐鞭虫主要危害鱼苗、夏花,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病鱼大批死亡引起鱼生病和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草鱼苗种,尤其在草鱼苗阶段饲养密度大、规格小、体质弱,容易发生此病。每年5~10月份流行。冬春季节,鳃隐鞭虫往往从草鱼鳃丝转移到鲢、鳙鳃耙上寄生,但不能使鲢、鳙发病,因鲢、鳙鱼有天然免疫力成为“保虫寄主”。同时,大鱼对此虫也有抵抗力。
小瓜虫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表现不安,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此虫可侵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主要是影响生长)。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殖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病。鱼鲺身体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体物体上。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他水体中。
三代虫,学名Gyrodactylus。三代虫是雌雄同体,有卵巢2个及精巢一个,位于身体后部。三代虫为卵胎生,在卵巢的前方有未分裂的受精卵及发育的胚胎,在大胚胎内又有小胚胎,因此称为三代虫。三代虫身体扁平纵长,前端有两个突起的头器,能够主动伸缩,又有单细胞腺的头腺一对。开口于头器的前端,此虫没有眼点,口位于头器下方中央,下通咽、食道和两条盲管状的肠在体2两侧。体后端的固着器为一大形的固着盘。盘中央有2个大锚,大锚之间由2条横棒相连,盘的边缘有16个小钩,有秩序地排列着。三代虫用后固着器上的大锚和小钩固着在寄主的身上,同时前端的头腺也分泌粘液,用以粘着在寄主体.上或像尺蠖一样的慢慢爬行。九江头槽绦虫虫体扁平,带状,乳白色,长20-毫米。头节心脏形,顶端有一明显的顶盘,两侧各自有一个深的吸沟。颈节不明显。颈节之后由许多片组成,前端节片宽大于长,成熟片近方形,孕卵节片长稍大于宽。每个节片内有一套雌雄性生殖器官。仅供参考——实力企业,只做精品渔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