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蟹塘里的小螃蟹刚刚褪壳,需要为它们补充点营养液。”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下周村的养蟹基地里,技术员范林军正在将调配好的营养液倒入无人机中,并通过操纵无人机将营养液喷洒到水塘里。
去年以来,下周村响应罗埠镇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发展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积极挖掘本村红色故事,依托农旅资源发展红色研学游和乡村休闲游,还布局谋划了螃蟹养殖、莲藕种植等特色产业。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也没什么经验,养的螃蟹个头并不大,没有给村里带来多少收益。
于是,下周村两委班子改变了策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成熟的养殖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模式,村里总共近亩蟹塘,其中亩首次引进“稻蟹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
年前,技术员就开始整理蟹塘,进行消毒、加水,还要培育水草。等水草扎根以后,再将只有瓶盖大小的蟹苗投放进去,暂养在环绕稻田的环沟里。待蟹苗长大后去掉防护网,这样螃蟹可以去吃掉水稻上的害虫,水稻又可以为螃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等到四月下旬就可以种上水稻,通过这种技术管理方式种植出来的水稻全程不打农药,无公害种植,市场价值很高。”范林军说。
养殖螃蟹需要精细化管理。养殖过程中,水草、水质、水温等的变化对螃蟹的生长都十分关键。去年,村里投资引进了U渔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在池塘水面、各处路口甚至水下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水里的溶氧、PH值、水温等,并将数据及时反馈到管理平台,为技术员提供数据支撑。
“最直接的地方在于,有了这些准确的数据就有了参照,发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反应。打个比方,如果水塘里缺氧了,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并自动打开增氧机。”范林军说道。他从事螃蟹养殖已有四五年时间了,以前跟着师傅到过兰溪、江苏等地养螃蟹,去年回到了老家下周村帮着村集体养螃蟹。
现在,他每天都要守在蟹塘边,晚上巡塘,还要 “前期村里投资了近万元,饲料投喂、人工成本、数字化设备等各种成本都很高,希望能够培育出高品质螃蟹,打响我们下周村的品牌。”村委会副主任汪永玲说道。
今年2月22日,罗埠镇召开年工作大会,12个行政村“揭榜挂帅”,立下承诺,助推村集体致富增收。下周村村干部接过帅旗,化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扩大水果莲蓬种植面积,扶持螃蟹、莲藕等特色产业发展,上个月还在村里的山坡种上了桃树,谋划民宿、烧烤基地,为新的一年乡村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争取完成年度经营性收入万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