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产品想要保持鲜活又安全,渔机所专家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于鲜活水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配以适当的烹饪,是合理膳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分。据有关资料报道,香港人均年消费水产品40千克,其中90%是活鲜;日本市场的活鱼、活虾价格高出一般冻品的8~10倍。目前国内市场对名贵鱼、贝、虾的活鲜销售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各大宾馆、饭店、酒楼都设有水族箱,供顾客任意挑选,活杀活烹,富有活力营养和超级鲜度,也给商业经营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流通过程是水产行业用药情况较为严重的一个环节。水产品流通过程中蓄养密度高、运输过程又非常颠簸,极易造成水质恶化、水产品体表受伤、霉烂,导致死亡。由于缺乏可靠的运输设备和生境调控技术,我国水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也就是说约有1/4的水产品在物流环节损耗了,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在5%以下。为了延长鲜活水产品生存的时间,大部分贩运商在运输前都要用消毒剂对车厢进行消毒,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来抑制细菌增长。这也是为什么药残超标事件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我国水产养殖产品中,鱼类水产品占比超过50%,由于幅员辽阔,南北海岸线长,实现南鱼北运、北鱼南调是人们多年来的愿望。面对日益繁荣和庞大的活鲜水产品消费市场,如何实现活鱼长距离保活运输,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有水运输

1.尼龙袋充氧运输 该法选用厚0.1毫米的筒形袋,加入清洁的水放入活鱼,挤压出袋内积留空气,将氧气由氧气瓶输往袋中,充氧量以尼龙袋膨胀无凹瘪为度(鱼、水、氧气的比例为1∶1∶4)。充氧结束后立即用橡皮筋扎紧袋口,再将袋置于如木箱等刚性容器内。该法适用于大部分水产品的短距离运输,若配备冷藏车效果更佳。其中,用双层塑料尼龙袋充氧密封运输最为常用。此法不受运输车辆限制,但尼龙袋只能使用1~2次。途中鱼体排泄物无法及时清除,水中溶解氧浓度受尼龙袋大小限制,而且尼龙袋易被刺破炸裂而产生漏水、漏气现象。因此,更适合于远距离的鱼苗运输或短途的成鱼运输。

2.水槽运输 该法在尼龙袋充氧运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升级,主要方式为在卡车或箱式货车上装载储运水槽和液氧罐,基本解决了运输距离受溶氧条件限制的问题。同时配以大量冰块用以给水体降温,减缓由于鱼类新陈代谢造成的水质污染。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在运输路线沿途设置补水站给储运水槽换水。调研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运输鳙鱼,沿途不换水,在鱼水比1∶(1~2)、路程公里以内,运输到目的地以后鱼类还能保持存活半个月左右。该方式由于技术门槛低,可行性高,投入也相对较少,因此,目前在行业内应用相对较广。

二、无水运输

无水保活运输是不用水或者仅用少量水保持环境湿度,使鱼暴露在空气中的运输方法。为了保证鱼类存活,一般通过休眠诱导或低温,使鱼进入类似“冬眠”状态,降低其新陈代谢及对氧的需求量,提高运输效率及活鱼存活率。对于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冰温和麻醉两种技术工艺上。

1.冰温工艺 冰温工艺主要是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将鱼类生存环境控制在较低的温度,使得鱼类在离水条件下存活。陈剑波等实验设计了能够模拟低温高湿环境的无水喷雾保活装置,探索了温度、相对湿度、工艺流程等因素对河鳗存活率及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3~5℃、湿度90%以上的环境中,河鳗小时后存活率在85%以上。张钦江等也用喷雾工艺无水保活鳗鲡小时,存活率达89%。刘淇等选用人工养殖的2龄牙鲆,采用生态冰温学原理,研究了牙鲆的临界温度以及无水保活技术工艺。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牙鲆的临界温度(生态冰温零点)为-0.7~0℃;在温度-0.5~1.5℃范围内牙鲆无水保活时间达64小时,同时鱼体失重最少。

2.麻醉工艺 麻醉工艺主要是利用镇静类药物使得鱼类进入休眠或昏迷状态,降低新陈代谢。目前鱼用镇静剂主要包括丁香酚、MS-、乙醚、苯巴比妥、盐酸普鲁卡因等。其中,丁香酚和MS-可以采用浸浴方式,具有易处理、效力快、安全性能高等优点。根据浸浴浓度的不同,可使活鱼麻醉时间达12~40小时,且不受伤害,适合长途运输。美国、日本、新西兰和智利等国家已明确允许使用。苯巴比妥和盐酸普鲁卡因由于一般采用肌肉注射法抑制脑干网状结构觉醒系统,因此主要用于大型鱼类的运输麻醉。乙醚使用方法一般采取喷雾方式,溶液浓度为1.5%~2.0%,一次有效的作用时间为2~3小时,适用于短途运输。该法一般用于观赏鱼的运输。

相对于传统的有水运输,无水运输具有运输存活率高、鱼体受伤程度小的优点,但该法仅适用于耐低氧能力强、在低温条件下生理耗氧量较少的鱼类,而且技术门槛也较高,要求相关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该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闭式循环活鱼运输系统

闭式循环活鱼运输系统是为了能够实现鱼类的远距离运输,提升运输后的鱼类鲜活程度和鱼肉品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基本思路是构建一整套相对完整的闭式循环水暂养系统,通过温度调控、增氧脱气、消毒杀菌、生物过滤等工艺实现水质调节;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实现水质的实时在线掌控。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从事该方面技术研究的团队,而且已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1.运输装置及系统 史建华等研制开发的名贵水生动物活体运输箱(如图1)采用空气提水方法实现鱼箱水体闭合循环,水质净化处理采取微生态净化技术,以微细气泡增氧形式提高水体溶氧,双层结构箱体确保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设备样机3次模拟试运鱼类分别为异育银鲫、中华倒刺鲃、中华倒刺鲃,鱼、水质量比各为1∶3、1∶1、3∶1,水温9.4~14.8℃,运输时间各为48小时、30小时、24小时,运输存活率分别达99.5%、.0%、95.0%。所谓微生态净化技术使用的是高温烧结的石英砂滤料,同时添加各种有益的微生物制剂,使得活化后的菌种在较短时间内能在滤料表面及其孔隙中形成稳定的生物膜,达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如此低温和短时间条件下,生物净化效果是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的,该系统工艺的成功更多还是建立在低温条件下鱼类代谢水平降低的基础上。

朱健康等以12吨运输车为平台集成研制海水活鱼运输装置,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采用制氧机给水体富氧,集成制冷机维持水体低温,同时利用腈纶棉粗滤、活性炭吸附、膜式微孔过滤器精滤和臭氧杀菌实现水体净化。历时7个月对不同海水经济鱼种,经过了33车次(活鱼总载量48吨)的运输试验,在鱼水比(质量比)1∶6、运输时间62小时条件下,存活率达95%以上。该系统集成了目前较为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工业技术来调控水质,但是缺点在于能耗也相对较高而且系统相对比较庞大。因此,系统在运输车上配备了两台15千瓦柴油发电机(1用1备)。根据每度(千瓦时)耗油0.3升,15千瓦发电机62小时耗油为升,约合.5元。也就是说在不计入车用油耗和人力成本的条件下,运输成本增加1元/千克。

张饮江等研制具有自动控温、高效增氧、生物净化、双路循环等功能的水产品活体流通保活设备(图3)。相对于前两种运输系统,其不同之处在于集成了泡沫分离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水体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和化学耗氧量(COD);集成紫外线杀菌技术,减少细菌滋生。模拟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金鱼保活时间小时,存活率达98%。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生物净化环节略显多余,在15℃水温条件下,运输7天时间,生物过滤效果无法正常发挥。虽然笔者提及运输水体经过72小时氨氮(NH4+-N)与亚硝酸氮(NO2--N)含量分别降低43.7%与30.8%,但是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泡沫分离在起作用,正常的生物滤器单次去除效率就能够达到30%以上。

2.活鱼运输自动监控系统 活鱼运输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无法及时地根据鱼类行为和水质情况调整系统运转,因此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实时自动监控系统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

国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水质的自动实时监控方面。聂少伍等人采用PLC为核心控制器,通过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实现了设备的启停控制,运用PID控制算法和脉冲定时器建立的PPI通信网络,实现了温度、pH值和溶氧的自动采集与控制。洪苑乾研究了一套活鱼运输箱自动监控系统,使用检测仪器和传感器测定主要水质参数;根据溶氧的高低开启或关停增氧泵;根据pH高低开关过滤阀;调用温度控制子程序控制冷热水机组的运行。张广玲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系统核心单元,以水温和溶氧量为控制基础,以空调压缩机为控制对象,实时监测水箱中水的含氧量和温度,自动控制空调压缩机或增氧机的工作,同时还配有独立驱动设备与汽车的动力相分离。保证水箱中的水体在运输的过程中始终维持所运输鱼类的生存环境。

总体来看,现有的活鱼运输自动监控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系统一般以PLC或单片机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其次,监控对象以水温、溶解氧浓度和pH值为主。该特点主要与采用的系统工艺和投资成本有关。虽然氨氮浓度同样是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看的好
白癜风的中医疗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ytzyj/6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