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池塘存在问题
传统内陆养殖池塘一般为长方形结构,存在着结构简单、养殖粗放、养殖池塘水质调控困难、养殖环境不易控制等缺点。虽然近几年来出现了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等工程化设施技术,但是现有的池塘仍然存在以下缺陷:①传统池塘结构简单,养殖生产效率不高;②传统池塘养殖中普遍采用混养方式,虽然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不同生态位,但也存在鱼类生长的应激影响和捕捞不便的问题;③传统池塘由于面积较大,池中水流差异大,存在着死角多、水体调控难的问题;④传统池塘养殖中鱼类排泄物和粪便残饵等自由沉淀在池底,造成养殖环境恶化、沉积污染严重的问题;⑤传统池塘养殖捕捞采用人工拉网捕捞的方式,占用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捕捞效果不高。
2技术方案
针对现有池塘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研究构建一种按照80∶20池塘养殖模式的大宗淡水鱼功能养殖池塘,可以将不同鱼类的立体混养按生态位分隔开来,将池塘分隔成滤食性鱼类养殖区和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在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又分成生长区、饲养区、粪便处理再利用区等,充分利用生态位,既达到混养效果又有利于不同鱼类生长,提高生态效率和养殖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捕捞和工业化管理。
二、构建工艺和运行机理1功能区系统构建
在长方形池塘内构筑“T”字形分水墙,其横向部分把养殖池体按1∶4的比例分隔成滤食性鱼类养殖区(20%面积)和吃食性鱼类养殖区(80%面积),其纵向部分把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分隔成养殖上区和养殖下区两部分,两区之间相互连通形成“U”字形跑道式结构,墙体与塘埂间隔4~8米。分水墙横向部分上设有1个进水闸门(养殖上区)和2个回水闸门(养殖下区),闸门上均各装有可动闸板和闸网(图1)。
养殖上区和下区各装有水车增氧机,养殖下区还配有赶鱼电栅,电栅导轨安装在池塘纵向墙体和塘埂上,在滤食性鱼类养殖区内装有三节式集鱼网箱,用于捕鱼时分隔滤食性鱼类和集中吃食性鱼类。
2运行模式
把投饲机安置于养殖下区靠近回水闸门附近,同时放置底泥起浮机,开启水车增氧机在增氧同时制造水流,进水闸门和回水闸门的可动闸门通过插孔插销控制水流从闸板上溢水或从闸板下出水,从而改变水流态,利用底泥起浮机将投料后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等起浮,随着水流进入滤食性鱼类养殖区进行沉淀分解消化后,再回到养殖上区进行循环。
三、系统养殖效果整个试验系统养殖池塘面积为7亩,平均水深为1.5米。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在3月下旬投放团头鲂苗种2.1万尾,滤食性鱼类养殖区投放鲢鱼尾、鳙鱼尾,至11月上旬起捕。共计收获:团头鲂千克、鲢鱼千克、鳙鱼千克,其中吃食性鱼类的养殖产量达到了.7千克/亩。详见表1。
四、小结本系统功能分区的工程构建成本为8万元,每年的运行维护成本为0.5万元,按使用周期10年来算,即每年每亩额外投入养殖成本为元。按当季团头鲂价格10元/千克计算,即使按每亩产量扣减千克来抵扣额外的投入成本,团头鲂亩产量也超过了千克。
以水深1.5米的普通土池养殖池塘而言,养殖团头鲂亩产达到千克以上的也算是较高的养殖产量,但本系统还具有传统养殖池塘所缺乏的生态功能,对“节能、减排”养殖模式和理念的推广普及具有现实意义。
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顾兆俊刘兴国曾宪磊朱浩
转载及征稿声明版权合作,请联系:zhaoyf
ffrc.cn,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