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组建了工厂化养殖交流群人,大家都在讨论小棚虾养殖的问题,添加小编好友帮邦虾兵()拉你进精品交流群。
水产养殖最不安全的因素是塘底过量有机物造成的底部溶解氧缺乏,并由此产生过量有害细菌、氨氮、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鱼虾的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丧失输送氧气的能力,出现组织缺氧从而导致鱼虾缺氧,甚至窒息死亡。很多池塘出现鱼虾厌食现象,亚硝酸盐过高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亚硝酸盐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虾类往往出现厌食的现象;游动缓慢,触动时反应迟钝;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体色变深,鳃丝呈暗红色,体弱,极易感染多种疾病)、硫化氢和过度繁殖的藻类或倒藻,造成鱼虾发病。掌握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可大大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成功率。池塘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以及由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产生。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是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分解造成的,此外池塘溶解氧还受到光照、风力、气压、浮游生物、水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仅仅靠经验是无法准确判断池塘中溶解氧含量的,误判会有很高的风险!一、底部溶解氧变化是反映鱼虾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能对管理底质和水质做出科学参考。
利用测氧仪器掌握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科学、可靠。建议一天做四次溶解氧记录:第一次是早上05:30,一天内溶解氧最低阶段;第二次是上午08:30,可作为是否喂料的依据;第三次是下午15:30,一天内溶解氧最高阶段;第四次是晚上23:00,可作为是否开增氧机的依据。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可预知底质、水质变化,提前调控。1、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不宜超过7mg/L,这是鱼虾健康的重要指标,底质、水质均良好,适合鱼虾生长。但要特别注意:在养殖早期阶段,如果由于藻相不平衡而产生有害藻类,虽然底部溶解氧变化也正常,鱼虾也可能会发病。因此在养殖早期阶段要定期投放清除池底有机物和培养有益藻相的微生物制剂;在养殖中后期阶段,定期投放清除池底有机物和降解亚硝酸盐及氨氮的微生物制剂,以减少有机物诱发的缺氧、培养有益菌相和藻相;定期投放由贝壳烧制的粉末,以提高养殖水体的总碱度(养虾适宜的总碱度是—,超过或低于60,虾子都不好养),稳定pH值,养殖适宜的pH值是7.8—8.6。2、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在7—10mg/L,说明此塘养殖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水质偏肥,藻类趋于丰富,底质往不良方向变化,塘底开始滋生大量的有害细菌、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过高有多种原因:投饵量过多、藻类老化死亡、生物的残骸等,没做好科学的日常管理工作;溶解氧低、温度过高或过低、pH值波动等因素造成转化亚硝酸盐细菌效率差;没有利用有益微生物菌剂产品做好清底净水工作;定期的使用消毒药剂,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细菌通通杀灭;氨氮的转化率快过亚硝酸盐,造成亚硝酸盐累积量更大。因此应及时处理:A、减料并且拌维生素或微生物制剂投喂以增强鱼虾体质,虾、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还可以借此吃一部分浮游生物和塘底有机物;B、适量杀一部分过度繁殖的藻类(如早上6:00多泼洒二氧化氯);C、塘底:底部增氧、消毒(如晚上11:00多泼洒双氧水或干撒过碳酸钠),第三天中午施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菌相;D、投放贝壳粉以稳定水体。3、底部溶解氧变化一天内超过10mg/L,说明鱼虾养殖环境处于不健康状态,底质严重变坏,水质严重偏肥,藻类过于丰富,极易引起疾病。二、底部溶解氧之科学喂料:底部溶解氧最适宜范围是5—10mg/L;在3—5mg/L之间是亚缺氧状态,不能长时间处于此状态,特殊天气除了全部打开增氧机外,还要底部增氧;低于3mg/L属于缺氧,此时鱼虾易浮头,导致生病。建议第一次喂料时底部溶解氧要高于5mg/L,最后一次喂料要高于5.5mg/L。这样即能够提高消化吸收率,降低饲料成本,又可以降低塘底污染,减少发病几率。三、底部溶解氧之有效利用增氧机:水中溶解氧的饱和程度受温度、盐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下,纯净淡水不管如何增氧只能达到饱和值,这是自然规律。在超过饱和状态的时候,开增氧机增氧效果不明显,还会浪费电费;晚上藻类停止了光合作用,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过饱和溶解氧会溢出水面,这时开增氧机只会加速过饱和溶解氧的溢出,增氧机开的越多,溶解氧降得越快。1、中午13:30-15:30开增氧机搅拌水体,使上下水体交换,增加底部溶解氧;2、看测氧仪数据开增氧机,当水中溶解氧低于饱和值再打开增氧机,当测氧仪显示低于5mg/L时应全部打开。数据还在往下掉,则说明增氧功率不够,应加增氧剂等措施;
文章来源:水产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