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颡鱼,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是一种底栖、小型、杂食性的经济鱼类。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最适生长PH值为7.0-8.4,PH超过8.4则生长受影响。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杂交黄颡鱼是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杂交产生的新品种,相比于普通黄颡鱼其长势更快、更耐运输、抗病力强。
清塘处理
1.勾塘(挖底)
当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用挖机将底部的淤泥清除出去。可以去除有害物质,消灭病虫害的温床,平整塘基便于泼药与刮鱼。
2.暴晒塘底
夏季暴晒塘底20天,冬季阳光不足,需暴晒1~2个月左右,至塘底表面70%~80%晒成灰白色,最好裂缝晒至2~3cm。充分氧化底泥,消除氧债,减少病害。
3.清除塘底
?清塘药物:生石灰
?用量:~斤/亩(视底泥厚度,若底泥30cm,可用斤/亩)
进水调水
1.进水
泼洒生石灰约2~3天后,可进水,进水0.8~1米即可。进水口用滤网(目)扎好。
2.茶麸消毒
茶麸用量为40-50斤/亩*米,将茶麸置于船底,进水10~15cm,泡12小时左右。利用茶麸释放的茶皂素杀死野杂鱼和鱼卵,还可提高鱼塘的肥度和藻类的丰度,减少热量辐射降低昼夜温差,有助于培育水蛛。再持续开增氧机,直到泡沫完全散去。
3.围网或放置青蛙笼
防止青蛙蛇等天敌进去。
4.推置青草
给鱼苗提供遮光休息场所,且便于查看鱼花情况。
5.调水稳水
调节适宜的水质指标。
1.春季育苗(从3月底开始),还需做好天敌(蝌蚪、虾钳虫)的防除工作,放苗前用菊酯类杀虫药处理杀死虾钳虫及幼体,并在育苗池塘岸边进行围网预防青蛙进入池塘内产卵。而冬季育苗由于气温低,没有虾钳虫和蝌蚪侵害。
2.放苗前水蛛繁殖过多,会导致水清瘦,引起水氨氮上升,也需用菊酯类杀虫药杀灭。
3.鱼苗期,水质PH和氨氮不稳定,易偏高,以及水质清瘦。(PH、氨氮高会导致闭口、死亡等;水清瘦易起虫)
?稳PH:苗期PH值容易偏高。尤其是水蛛不易起时,或水过浓,藻类丰富。
?稳氨氮亚盐:
?肥水:
投苗
如何选择优质的苗种?
1.选择口碑好的苗场,保证鱼苗质量的可靠性。
2.观察水花活力,拨开很快聚拢苗种相对较好。
3.若碗上层单独浮游打转的苗多,苗种体质弱。
4.选择同一批鱼卵的同时孵化出来的苗,谨防筛选雄鱼后留下雌鱼。
正常第2-3天水花为宜(12-15万尾/斤)
从黄骨水花下塘开始,抗应激是贯穿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因此,水花成活率的高低还要看抗应激措施做得是否得当。
?氧袋口或桶口向塘边倒出水花。
?放苗前2小时,外泼[有机活力酸+应激宝]防应激。
有机活力酸:5亩·米/瓶
应激宝:2亩·米/瓶
?放苗前2h使用,可防止放苗后应激死亡;
?天气突变时坚持使用,可显著提高成活率
培育水蛛
水蛛:水蛛是珠三角区域对鱼苗开口饵料的统称,主要为轮虫、枝角类。养殖户根据标苗过程中的功能分为“细水蛛”和“大水蛛”。
轮虫
40倍镜下的枝角类
桡足类
活饵料是大多数鱼苗的开口饵料,食物不足是导致杂交黄骨鱼苗前期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水花下塘后1~2天开始吃小型的桡足类及枝角类(以下统称“水蛛”),5天后可以吃中、大型的水蛛。
特别放花的第一周要保证充足的水蛛,过早投喂饲料,经验不足者易出现肠炎。
传统的水蛛培育方法(如鸡粪等)极易带入致病菌,造成水花成活率低,而花生麸等发酵培育效果不理想,时间长,造成水花没有充足的开口饵料。
水蛛乐通过超微粉碎及生物发酵的方法,可以获得高氨基酸的有机碎屑和有益菌混合物,富含植物蛋白和生物活性酶,能快速培育大量水蛛。
三大功效
超微粉碎:可悬浮,利于摄食,减少浪费
发酵蛋白:植物蛋白发酵成小肽氨基酸,利于快速吸收
营养均衡:复配对促进水蛛繁殖有利的氨基酸,提高繁殖性能
水蛛乐使用方法:
(1)在放苗前1天开启增氧机8h,放苗后保持增氧机开启状态。
(2)放苗当天开始泼洒“水蛛乐”2-4亩.米/瓶水体(如果是冬季放苗,最好在放苗前2~3天泼洒)
(3)放苗第2-4天泼洒“水蛛乐”1-2亩.米/瓶。
配合活宝源利尔多肽使用效果更佳。
用水蛛乐前几乎无水蛛用完水蛛乐2天后可看到大量水蛛
大量水蛛
投喂管理科学的投喂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杂交黄骨为杂食性鱼类,喜欢在傍晚觅食,根据其习性制定合适的投喂方式尤为重要。
过早投喂饲料,经验不足者易出现肠炎。投喂信号取决于鱼塘水蛛丰度,一般5-7天后开始投喂,若水蛛不足可提前投喂。
第一阶段:水蛛充足者利饵多肽+水蛛乐
第二阶段:群丰A吻鱼料+利饵多肽
第三阶段:群丰A吻鱼料+壮苗乐1
1.一般在投喂小疙瘩团时设置2~3个料台便于观察鱼苗摄食情况,料台下面可设置3个支架(腿),防止压死前来觅食的鱼苗。
2.黄骨喜欢在傍晚觅食,因此傍晚的需要多投喂。
3.黄骨对溶氧有要求,增氧机配比建议2亩/台。
4.杂交黄骨苗期正常生长阶段参考表:
料台观察吃料情况
放苗20天
喂料状况
病害防治
1.寄生虫病:放苗7天后容易感染寄生虫,以斜管虫居多,其次为车轮虫、波豆虫。因此每天需细心观察鱼苗状态,有异常游动、翻滚等鱼苗出现时需验虫。正常每5~7天验一次虫,如连续阴雨天,天气转好时需验虫、杀虫。
2.肠炎(大肚子病):杂交黄骨放苗15~20天左右容易出现肠炎(全雄和双性放苗10天内也会出现),症状表现为腹胀、腹水、肛门红肿。因此需提前预防,在放苗15天~24天阶段连续每天拌喂壮苗乐可有效预防。治疗方法:欣启碘(或苯扎溴铵)(1瓶/2亩)+蒲黄素(1包/2亩),严重可配合敏感药物内服。
腹胀
腹水
肛门红肿
3.爆头(红头病):红头病原(爱德华氏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高溶氧及一定水体流动下,会有效抑制此细菌病的发生。放苗第2~3周容易出现,因此平时需做好增氧、改底工作(常开增氧机)。
治疗措施:欣启碘(1瓶/2亩)泼水+敏感抗菌药
出鱼效果
小结
技术服务咨询热线
邓一清
集团技术服务副总监
手机:
刘有康
集团技术服务工程师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