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雾霾会堵车
房价高工资低
……
看起来,祖国似乎有种种不好。
可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认为,
作为中国人,
有责任留在这片土地,发展这个国家。
近日,《我的生活我的中国》系列节目推出,一群中国的媒体人通过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大家诠释了什么叫“此生无悔入华夏”。
我宁愿有一天中国不让我出来
我也不愿意中国不让我回去
点击观看视频
短片中的被采访者是东南卫视首席主持人叶青林。
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了自己与中国的故事。
年,叶青林放弃了BBC提供的每月英镑的高薪,回到中国。
英镑,如今看来似乎不是一个大数目,但在当时,折合人民币近3万的薪资,已是“天价”。
但回国发展,是叶青林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走得再远,中国才是他的“家”。没有什么比“回家”更有价值。
这里有家人,有朋友,有自己从小到大熟悉的一切。
哪里还会有别的地方,比“家”更舒服呢?
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自己和周边事物都在一天天的成长和变化。
或许,会有人偶尔怀疑、抱怨,这个社会还有诸多的不完善,对外面世界看似美好的一切充满向往。
但是,中国不管是什么样子,都在一天天变好。
拿西方国家的概念来圈定中国,就像一双不合脚的鞋子,无论怎样磨合都是不合适的。
在最后,叶青林只说了一句话:
我宁愿有一天中国不让我出来
我也不愿意中国不让我回去
我在北京的生活,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差
我们的祖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看看这些记者怎么说——
北京周报执行副主编刘云云,
为我们转述了她的朋友,一对美国夫妇的十岁儿子的话:
“我觉得自己在北京要安全得多,
我晚上十点出来跑步都不会感到害怕。”
新华网国际部记者张艺告诉我们,
“每天走在大街上,
不用担心会有人要抢劫我,
更不会发生有人拿枪指着我脑袋那样的事。”
资深记者王姗姗说,
“这么多年,
我们都把这份自由当作理所应当的事。
我有足够底气说我在北京的生活,
不比在纽约伦敦或是任何一个地方的差。
这里有我爱的大好河山,我爱的人民。”
月是故乡明
点击观看视频
这位被采访者是《环球时报》记者胡维佳。
上学的时候,她一直觉得美国很好。
因为学经济的她,读到的很多专业书、先进理念,都来自华尔街。
在美国生活的时候,胡维佳从所住的郊区走到市中心的商场买东西,大约需要15分钟,她觉得好远。
居住在北京,从家里走到最近的超市买西红柿,也需要15分钟。她每天都去,觉得好近。
巨大的落差,让她在任期结束后,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中国。
当被问到“你爱国吗?”
胡维佳说,
“我不知道,
我觉得它可能是融入血液的一种东西吧。
我想我是爱的。
特别是当我出了国之后。
我觉得我深深地知道我是爱的。”
看到一轮明月的时候,
中国人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国人会说,“月亮,阿姆斯特朗曾上去过”。
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这,就是我们的“爱国”。
今天,我们这样爱国
爱国并非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也不一定是大英雄才能诉说的情怀。
爱国,
可能就是视频中胡维佳对一轮明月的感动,
可能就是小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央视爱国主题公益广告
《今天,我们这样爱国》
告诉我们
“我做的,你也能做,
“今天,我们这样爱国。”
点击观看视频
让孩子健康成长
保护我们生存环境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
坚守本职努力拼搏
走到哪里都遵守规则
让世界感受到友善
爱国,
凝结在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理智的行动之中。
此生不悔入华夏。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
只有中国,
才是我们所有人的家。
图、文视频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