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随着气温升高,水温也随之回升,生活在水体中的鱼类也渐渐活跃起来,它们便开始摄食、生长,水产养殖一年一度的春季大生产由此拉开帷幕。抓好鱼塘春季饲养管理,对夺取养殖生产的全面丰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江苏省金湖县要求渔业科技入户指导员早谋划、早入户,指导示范户及时做好以下技术管理工作: 一、放养前准备 1.池塘修整消毒。春季是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季节,因此,要及时做好鱼塘的修整消毒工作,以控制鱼病的发生,保证池鱼的健康生长,为夺取全年养殖生产的全面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干塘后清除四周杂草、杂物和池底淤泥,整不池底,加固塘埂。对配备的投饵机、增氧机、抽水泵等机电设备进行检查维修。采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法清塘。池底经冬冻或暴晒15~20天后,采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75~90公斤/亩,方法是将生石灰放入小坑内加水化浆后趁热均匀全池泼洒,次日用长柄泥耙翻动塘泥,以充分发挥消毒作用,提高清塘效果;二是带水清塘。对排水困难的鱼塘,可采用生石灰带水清塘。当水深为10~30厘米时,用量为~公斤/亩;当水深为1.0米时,用量为公斤/亩左右。方法是将生石灰放入船或桶中加水溶化后立即趁热全池泼洒。使用生石灰清塘不仅可以杀灭野杂鱼和病原体,而且还能改良底质,中和酸性,提高pH值,释放营养素,保证有机物质的良性循环,还能补充塘鱼发育生长对钙质的需求。 2.追施肥料。鱼池追施肥料的作用是:增加池塘营养物质,培育、繁殖浮游生物、附着藻类、底栖动物等天然饵料,为鲢、鳙等肥水性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资源,为下塘后的鱼种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当池塘水温稳定在8℃~10℃时,向池内投施用生石灰、磷肥混合堆沤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最好是鸡粪),投施量为~公斤∕亩。也可投施尿素和过鳞酸钙,用量分别为2.5公斤/亩和5公斤/亩。 二、鱼种放养 1.鱼种选择。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来源、养殖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有针对性确定放养模式,选择主放养鱼种,搭配放养鱼种,以求取得较高的养殖产量和较好的养殖效益。 2.鱼种质量。鱼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的成败,因此,鱼种要求规格整齐、肌肉丰满、体色鲜明、皮肤光洁、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游动活泼、逆水性强。另外,放养鱼种的规格易大,选择大规格的鱼种放养,不仅成活率高,而且出塘的规格也大,能保证有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3.鱼种消毒。养殖实践证明,不经过消毒处理的鱼种会将病菌带入池塘,一遇合适条件,病菌就会迅速繁殖,从而引起塘鱼发病。所以在鱼种入池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切断病原传染途径,控制塘鱼病害发生。鱼种消毒通常采用药液浸浴室法(药浴法)。常用的消毒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食盐等。消毒时应注意三点:一是药物要现配现用;二是药物剂量配制要准确,避免药量不足或用药量过大;三是浸洗时间要适当,发现鱼种有忍耐不住现象时,应立即加水稀释或放入池内。 4.鱼种放养。可根据当地池塘自身条件优势,选择放养模式。若水草丰盛,可选择主养草鱼、鳊鱼;若肥源充分,可选择主养鲢鱼、鳙鱼、鲫鱼;在螺、蚬多的池塘,可选择主养青鱼、鲤鱼。一般来讲,在一定范围放养密度与鱼产量呈正相关;与出池规格呈负相关。当放养密度超过该范围时,鱼产量和出池规格都下降。投放量要根据水源条件、饲料质量、增氧设施、鱼种大小、养殖技术和往年养殖经验等综合考虑,一般精养鱼塘放养密度为~0尾/亩,粗养鱼塘放养密度为0~0尾/亩。为提高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应采取多品种、多规格鱼种合理套养。鱼种放养应选择在晴天气温高时进行,切忌阴雨、刮风天气放养。放养地点应选择在避风朝阳处,将盛鱼种器具(盆、桶等)放入水中,使其慢慢倾斜,让鱼种自行游入养殖池塘内。 三、饵料投喂 开春后,养殖鱼塘若发现水底到池面出现多处小面积浑浊,鱼儿游动频繁,说明塘鱼处于饥饿状态,应当及时喂食。在精养鱼塘中,鱼类能摄取的天然饵料很少,必须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才能满足各种鱼类的摄食要求,实现塘鱼快速生长。刚开始,要在食场周围进行大范围的引食驯化,撒入少量饵料进行诱食,以后逐步缩小训食范围,直至将驯食范围转移至投饵机前的食场,让鱼儿集中“就餐”。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来是为了观察鱼的摄食情况;二来是为了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在早春,当池塘水温达到10℃以上时,隔天投饵1次,投饵量为塘鱼体重的1%左右;当鱼塘水温达到15℃以上时,开始正常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下午3:00~4:00各投饵1次,投饵量为塘鱼体重的3%~5%。饵料投喂必须严格遵循“四定和四看”的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看天气、看水质、看季节、看吃食情况。 四、水质管理 1.通过调节水位调控水温。春季气温变化较大,不少地区会经历由零下到零上的转变过程,若水位较浅,则容易造成水温变化过快,引起鱼的“感冒”或者冻伤,导致死亡。因此,在初春仍需保持池塘水位1.8米以上,同时保持水体肥度,确保池鱼不至感冒。待气温相对稳定后,可适当降低池水,加快池塘水温回升速度。在适温范围内,鱼类会随着水温上升而增加摄食量,加快生长。随着气温升高,鱼塘可以灌浅水,通常将水位控制在80~厘米,这样有利于池水温度的升高。因为春季太阳照射的热力不强,由于水的比热大,如灌水过深,水温就不易升高,而灌浅水则易于水温升高,也利于发挥肥效和促使鱼类提早开食。开春后,一般是在水体温度达到10℃以上开始加注新鲜水,加水应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对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鲜水时,每次不可大量注入,每隔7~10天加注1次,每次加入量为20厘米左右。一次注水量不易过大,以防池水温度骤降。适当投施些有机肥,也可促进池水升温。若遇连续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池塘水深,以防大量雨水进入池塘,引起池水温度变化幅度过大。 2.调节水质。开春后因气温、水温逐步回升,鱼塘内的水生生物开始大量滋生,此时要及时检测水质情况。低温下藻类生长繁殖缓慢,肥水比较困难。为了保证春季鱼池有充足的溶氧,需保证一定的水体肥度,因此在上一年秋季就必须做好培肥工作。秋季施肥最好选用生物肥料,生物肥料肥效持久,可较长时间保持水体肥度。养殖鱼塘水质以黄褐色或黄绿色为好,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养殖池塘在入春前经历了一个养殖周期,池塘残饵及粪便沉积较多,易引起水质恶化,养殖户应根据自身塘口情况,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若发现鱼塘水质老化或偏酸性,可注入新鲜水20厘米,并用20公斤/亩左右的生石灰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洒,或在加注新水后,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促进藻相、菌相平衡,将池塘水体pH稳定在6.5~7.5之间。若鱼塘水色清淡,则应适时追肥。施肥要坚持“看水施肥、少量多次”的原则,一般追施复合肥,每次用量为5公斤/亩左右,以确保水质肥、活、嫩、爽。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以满足塘鱼生长对溶氧的需求。
也可以先使用果酸等有机酸解毒一次,然后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节。水质不稳定的,应使用光合细菌为主的菌种稳定水质;水质浓浊、发黑的,应使用芽孢杆菌或者乳酸菌为主的菌种分解有机质,净化水质;亚硝酸盐、氨氮等水质指标超标的,应使用硝化细菌为主的菌种进行转化。 要注意的是:光和细菌、乳酸菌等菌种是不耗氧的,使用条件宽泛;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菌种是强耗氧的,使用前需开动增氧机或者配合增氧颗粒同时使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芽孢杆菌的剂型除了水剂还有粉剂的,粉剂使用前需要活化,但活化时必须注意增氧。 五、病害防治 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各类致病菌、寄生虫等开始大量繁衍,而鱼种经越冬、分塘、运输等操作后,体质普遍较差,对致病因子抵抗能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鱼病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及早采用生态、药物、免疫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杀虫灭菌。要定期做好水体杀虫灭菌工作,预防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按照先杀虫后灭菌的原则进行操作。 2.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在养殖鱼塘杀虫灭菌3天后,及时使用EM菌、底质改良剂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抑制池塘中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充分降解有机物,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促进菌相平衡,为鱼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免疫措施。用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大蒜素等药物制成药饵,定期投喂,可增强鱼体免疫力,减少鱼病的发生。还可定期使用疫苗饵料、有益菌,改善肠道小生态环境,增强鱼类特异性免疫能力。 六、注意事项 春季养殖鱼塘,温度时高时低,天气变化反复无常,必须加强管理,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并及时做好塘口记录。池内残饵、污物等要及时捞出,以免污染水质。春季经常出现阴天、霉雨天气,气压较低,水体溶氧不足,成鱼暂养塘载鱼量大,极易出现浮头泛塘现象,此时要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要及时加注新鲜水。在早春加水时,应尽量加入冬季腊水,因这种水带菌少,可减少鱼病的发生。平时要贮存粒粒氧等增氧药物,以备在增氧机发生故障时应急之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