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源叶圣陶童话的教育价值

摘要:

叶圣陶童话创作都是有明确的读者对象的。读叶圣陶的童话,是中国小学生的儿童文学必修课。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叶圣陶童话承担着育人的功能。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童话这种文体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从审美鉴赏和语言发展的角度,叶圣陶童话具有表现的意义。语文教师承担着“教”的任务,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童话教学,学生就会跨越时代的阻隔,能够阅读,能够思考,能够实践,能够创造。

童话

儿童文学

叶圣陶

《叶圣陶童话全集》包括四卷:第一卷为《稻草人》(上);第二卷为《稻草人》(下);第三卷为《古代英雄的石像》;第四卷为《鸟言兽语》。《全集》收录了叶圣陶(以下除标题外简称“叶老”)创作的全部43篇童话。-年23篇,年2篇,-年9篇,-年5篇,还有3篇散落在叶老编写的语文教科书里。

叶老童话在小学阶段有哪些教育价值,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GROWTH

成长

一、文化——叶圣陶童话的育人功能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创作,一定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叶老的童话同他本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他个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脾气秉性,生活经历,阅读与写作经验等等都有关联。所以,读叶老的童话,就是在读叶老这个人。

(一)作者带来的影响

以叶老个人的魅力来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这是育人的最高境界——以人育人。对于处于学生阶段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具体的人作为标识。那叶老无疑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叶老是个不喜冲突的人,生活中“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太清楚了。’……他的和易是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叶老的这种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就是较少出现矛盾和冲突,带有一种“天真”的本色。叶老作品的这种特点,正好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叶圣陶是一位追求崇高理想的作家,他始终立足于极高的精神层次去俯视生活,关照和反思人类的精神存在。……他笔下的两种童话世界:既憧憬‘爱’与‘美’的诗化了的意境,又不自觉地改变了方向,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种种冷酷场景。”商金林教授研究叶老及叶老作品多年,用非常精炼准确的语言,概括了叶老童话的特点,以诗化之境衬心中之痛。

由此可见,叶老的童话是当时文化观念的必然产物,恰恰说明了文化的不可跨越。而这种不可跨越,丝毫不会影响到叶老的精神传递。时代有局限,而“真、善、美、和”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叶老的温良敦厚通过他创作的童话向不同时期的学生传递着,相信还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二)角色带来的启示

叶老的童话,通过塑造的种种角色传递着他的思想。他笔下的童话角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拟人化的动植物;一类是现实中的平常人。拟人化的,如,种子,梧桐子,鲤鱼,画眉,小黄猫,稻草人,野牛,石像,含羞草,蚕和蚂蚁,熊夫人,月姑娘……现实中的人,如,傻子,芳儿,旅行家,富翁,瞎子和聋子,跛乞丐,皇帝……这些角色往往就能在题目中看出来。

把动物植物拟人化,在其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赋予人的思想感情,通过童话中的角色的活动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情况。如,《稻草人》中的主角稻草人,他善良、正真,当它看到人们悲惨遭遇的时候,它“叹气”、“伤心”,甚至痛心地哭。虽然把稻草人拟人化,但并没有超越稻草人的局限。当稻草人看到小飞蛾在稻叶上留下卵,它要告诉主人“使她及早看到这个”,可是“他不会叫喊”,除了摇动挂着的扇子。

常人体童话,往往是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奇异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傻子》中主角傻子有很多异乎常人的行为,通过营造的违背常理的事实,让角色特点非常突出。如,《皇帝的新衣》是在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让故事更加离奇,突出皇帝的特点。

学生在阅读这些童话的时候,会有角色的代入感,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稻草人”“男孩儿”“女孩儿”等。学生就是在具体的角色体验中,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认同,实现自我发展的。叶老的童话和其他人的童话一样,能够起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叶老在年1月11日发表的《“鸟言兽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一般小学教科书往往记载着‘鸟言兽语’,让小学生跟鸟兽作伴,这怎么行!他又说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这是人类的堕落,小学生尽念‘鸟言兽语’,一定弄得思想不清楚,行为不正当,跟鸟兽没有分别。最后他说小学教科书一定要完全排斥‘鸟言兽语’,人类的教育才有转向光明的希望。”叶老的这篇童话是在回应当时一些教育家反对“小猫叫,小狗跳”式的教科书编写方式。受了西方儿童文学影响的编辑们,用“童话体”来编写教科书,马上就有另外一批人反对。叶老认为“我看人类可以分成两批,一批人说的有道理,另一批人说的完全没道理。他们虽然都自以为‘人言人语’,实在不能一概而论。咱们的‘鸟言兽语’可不同,咱们大家按道理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一点儿没有错儿。‘人言人语’跟‘鸟言兽语’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叶老的观念中,还是把说真话放在第一位的,他的童话也是让角色说真话的。读这样的童话,学生会受到“真”教育,才可能成为“真”的人。

二、文体——叶圣陶童话的思维价值

叶老的童话创作虽然有教育意味,但不能否认其童话的思维价值。

(一)童话美好结局的正面激励

童话的主角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为什么童话要用这种叙述结构呢?童话的作用在于“温暖心灵”。儿童不需要现实的逻辑,只需要美好的结局。在现实的世界,儿童成长中需要去解决难题。所以就有了童话,帮助儿童成长。

《小白船》和《燕子》的故事比较简单,两个小孩和燕子遭遇的危险似乎也不大,所以危机的解除似乎也不是很神奇。《鲤鱼的遇险》相较而言,故事的惊心动魄就更加牵动小孩的心。但是,无论如何,主角都化险为夷,回归常态生活。

这种叙述结构,给学生一种光明的指引,就像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在《浪漫鼠德佩罗》这本书中一直告诉小读者的——“故事就是光明”。童话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儿童前进的方向,给他们积极的影响。受了童话影响的人才可能是“善”的人。

(二)童话曲折考验的自我完善

童话的主角必定要经受某种考验,主角的成长要有一个转折点式的契机,但是,这个契机是主角经历千辛万苦才会突然出现的。如,《傻子》中的傻子,他所经历的痛苦是别人所不能忍受的,但是,他已经习惯了,等到国王要杀人出气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这时候一切忽然改变了,国王没有杀他,而是忽然顿悟,并且给傻子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傻子的命运与以前截然不同。

学生在阅读童话一般会有两类思考。

一是思考如何面对苦难。都说“苦是一剂良药”,但是苦口的良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下咽的。在童话这层糖衣包裹之下,学生能够面对,能够吃下,能够被治愈。当学生和主角一起经历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紧张,一起面对峰回路转的时候,他们会释然。当光明出现的时候,前面所有的困难就变成了人生经验。这些阅读体验就是学生的基本人生经验,他们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这些宝贵经验能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眼前暂时的困难。这样的阅读,还会让学生变得坚韧。

二是如何完善自身。阅读的过程也是处理内在矛盾的过程。学生阅读《稻草人》、《傻子》这样的作品时,从社会道德的角度,他们会认同“稻草人”和“傻子”的做法。从个人选择的角度,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做“稻草人”和“傻子”。这样“理想”与“现实”的斗争,是学生内心丰富与完善的过程。这样的人才可能是“和”的人。

三、文字——叶圣陶童话的表现意义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叶老用他的语言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以及心中的世界。

(一)情景再现的真实画面

在《小白船》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里,只是微笑,有时做很好看的舞蹈。绿草上滴了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人眼睛。溪面铺着萍叶,矗起些桂黄的萍花,仿佛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来往,针一般地微细,独有两颗眼珠,大而发光。”这是一幅自然中的画面,小溪是家,小红花,绿草,浮萍,小鱼是这个家的主人,他们以各自的姿态生活在这里。在红、绿、蓝的色彩中,小红花微笑,舞蹈;滴了露珠的小草耀眼;浮萍像小小的睡莲;小鱼的眼睛发着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用平时可见的物,用平时可见的色,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比喻,拟人等手法,把一个“小世界”展现在小读者面前,为“小白船”“小孩子”的出现做了一个背景。叶老用这些“小”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儿童生活的世界,努力还原儿童的生活场景,唤起想象,产生向往。

如果说《小白船》里描写的是静态画面,那还有很多动态的画面,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世界。《眼泪》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他来到一条马路边上。汽车呜呜地叫着,跑得比风还快。行路的人看前顾后,非常惊惶,只怕被汽车撞倒。运煤的大车慢吞吞的,拉车的骡子瘦得只剩下包在骨头上的一层皮,又脏又黑的毛全让汗水给沾湿了……赶车的人脸上沾满了煤屑,眼睛仿佛睁不开似的……人力车夫的胳膊像翅膀一般张开着,双手使劲按住车把,两条腿飞一样地奔跑,脚跟几乎踢着自己的屁股风刮起一阵阵灰沙……”场景是马路上,汽车,行人,运煤车,拉车的骡子,赶车人,人力车夫都在拼命的向前进。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街景”,现代的学生无法完全想象,但是已经能够感受到拼命的奔忙,能带给学生现场感。

像上面这样的画面描写,在叶老的童话中多次出现。教学时,可以把这些画面放在一起,通过比较体会文字的魅力。

(二)文学表达的隐含意味

文学的表达在于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一个标准答案,而通过语言传递某种感觉。

如,叶老在《克宜的经历》里所写:在商店里,在医院里,在戏馆里,所有的人都是皮包着骨,脸上全没血色,他们的又细又小的腿脚正像鸡的腿脚。如,他在《画眉鸟》里所写:有腿的人却要别人拉着走,拉的人的额上的汗渗出来,像蒸笼的盖,几个油腻蒙了周身的人,终日在沸油的镬子旁为了客人的吩咐而作工,唱歌的女孩子面孔涨得红了,在迸出高声的时候,眉头皱了好几回,颧骨上面的筋也涨粗了,她也是为他人而唱的。

这些是在表现真实世界里的人,但是,并没有说出作者自己的评判,叶老在用这样的描写表达他的观念,这些人都生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灵魂是不自由的,身体都会不健康……这些隐含的意味,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学生也能够体会到。

当然,叶老的作品中更多传递着美好的意味。如,《小白船》中的《鱼儿歌》:鱼儿来,鱼儿来,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我们唱好听的歌,愿意跟你们一块儿玩……

体会文字背后的隐含意味,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思维挑战,也是一种语感训练,文学表达背后是一个“美”的世界,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人才可能是“美”的人。

叶老的童话共有43篇,教师在用来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单篇,可以把其中几篇相类似的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叶老童话的教学意义。

总之,读叶老的童话,是小学生的中国儿童文学必修课。教育者承担着“教”的任务,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跨越时代的阻隔,能够阅读,能够思考,能够实践,能够创造。叶老童话因其独特的魅力,一定会促进学生向着“真”“善”“美”“和”的人生不断迈进。

文学表达背后是一个“美”的世界,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人才可能是“美”的人。

-END-

作者简介:

李怀源,现任教于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叶圣陶研究会理事。叶圣陶教育思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专家。山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导师。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导师。北京教育学院小学名师实践导师。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主持完成的“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读整本书’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

扫“晓语微言”,

精彩语文微言定期推送。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吡美莫司治白癜风效果如何
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jyzyj/21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