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高温暴雨天气,部分地区洪涝成灾,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塘基、网箱的损毁导致鱼类逃逸;增氧机、发电机、水泵等养殖设施过水后出现故障,导致生产停滞。另一方面,水灾过后,水中各种细菌病原菌滋生繁殖,特别是临近高温季节,水产养殖动物进入病害暴发阶段。为把水产养殖受灾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一方面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一方面也要注意水产病害的发生。
一、开展重建和修复工作,尽快恢复损毁设施
尽快修复因灾损毁的池塘、温室大棚和网箱等渔业生产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水产动物死亡和逃逸;增氧机、发电机、水泵等养殖设施也要保证完好,进入正常养殖的管理,恢复生产。对于鱼类逃逸损失较大的池塘,尽快补苗。
二、灾后养殖管理工作
1、消毒防疫病
(1)水体消毒。水灾后的养殖水体因流入大量泥浆、地表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外来水源等,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病原菌复杂繁多。成鱼池的水位应控制在2米左右,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减少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有条件的塘口可经常注入一些新水,每7~10天一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使池水溶氧始终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为防止灾后疫病暴发与传播,还要对养殖水体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可定期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国标渔用药物全池泼洒,并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
(2)死鱼无害化处理。水灾过后常出现大量死鱼,应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等。水灾过后,还应强化渔业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2、加强投喂管理
(1)投喂药饵。经过洪灾之后,水生环境遭到破坏,水产动物大多体质减弱,抗病力下降,。这时应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大蒜素、EM菌、芽孢杆菌、中药三黄粉、免疫多糖等,以改善鱼类消化能力,增强抗病能力。
同时,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饵原则。“四看”即看天气、看吃食情况、看鱼的活动情况、看水质肥瘦,“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促进鱼类生长。平时投饲量控制在鱼类正常摄食量的80%~90%,阴雨天控制在30%~50%,遇闷热雷阵雨等恶劣天气,应停止喂食,以防加重缺氧死鱼现象的发生。
(2)增加营养、提升抗应激能力。水灾发生后,一方面养殖鱼、虾等受到风浪惊吓,易引起应激反应;另一方面,养殖水环境理化指标突变,增加了应激反应。同时,水灾过后,水产动物往往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随之下降,容易引起各种病原生物的感染。因此,需要增加营养、提升应激能力,从而减少灾后死亡。
3、及时增氧
要经常增氧,预防鱼类浮头,一般在下列四个时间段开增氧机的效果较好:一是晴天凌晨开,因此时池水中的溶氧已降到最低点,此时开机一直持续到日出,既有增氧的作用,也可加速水中有毒气体逸散。二是连绵阴雨天气全天开,因阴雨天气没有光照,水体中的溶氧极易不足,此时应该全天开机。三是闷热天气及时开,闷热天气气压低,极易造成缺氧,此时应该及时开机至阳光充足时止。四是晴天中午开,因此时表层水的溶氧处于饱和状态,通过增氧机的搅水作用,造成上、下水层对流,使底层溶氧较低的状况得到改善。
4、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测
务必做好水产苗种检疫工作,加大跨区域苗种调运的检疫力度,防止水生动物重大疫病大范围流行。同时,加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特别是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常规性、多发性疫病监测,加强疫病预防预警工作。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将依托各个区域的分站开展灾后疫情监控,灾区病害诊断工作。各灾区养殖户出现疫情需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同时也可以送样到工程实验室分站点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利用工程实验室专家库资源提供及时有效地诊治方案,指导合理用药。
5、病死动物处理
水灾发生后,由于受到机械撞击、环境突变等因素影响,水产养殖区可能出现大量养殖动物伤亡的情况,给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一旦尸体腐烂,自身携带或新感染繁殖的病菌会随水流扩散、污染下游养殖水体,甚至人类生活饮水,极易造成疫病的流行。因此对死鱼、死虾等,必须尽快打捞、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需要注意几点:(1)掩埋地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2)坑的覆盖土层厚度应不小于1.5m,坑底铺垫生石灰;(3)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应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
6、饲料处理
洪水过后,气温升高,湿度加大,饲料极易发霉变质。这时更应该注意饲料保存与使用。
A、禁止使用洪水浸泡过的饲料
B、防止在高温高湿环境中霉菌滋生
a、堆放的饲料要与地面保持20cm以上的距离,可用红砖、木板等垫起;
b、加强饲料储藏室的通风,控制湿度在65%以下;
c、保证饲料先进先出,避免饲料储藏过久饲喂动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