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今年放苗后大量死亡,怎么提高鱼苗

扫码添加   鱼苗苗种退化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事情。近亲繁殖、抗病力差、发病率高、成活率低、生长性能下降,这些都是苗种退化的常见表现。

2.鱼苗感染水霉鳃霉引起死亡

  鱼苗感染水霉鳃霉而死亡,加上该病的隐蔽性,被诊断率不高,已经成为鱼苗投放后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苗种繁殖期持续阴雨、水温偏低、光照弱等因素导致受精卵孵化时水温低,孵化时间长,孵化率低,该病已对国内鱼苗产业带来严重打击。

  水霉特征:水霉病通常是指我们常说的“长毛”,其实是养殖品种感染了真菌以后,水体中的悬浮物(浮游植物,泥沙等)吸附在真菌表面而形成的类似毛状物。

鳃霉临场诊断时有三个特征:

①背鳍后、尾鳍前、鱼背部有白点,较大的苗种肉眼可见。

②鱼苗嘴巴常张开,喜欢靠近增氧气头、感觉鱼缺氧,但水体溶氧检测充足;凌晨1-5点死亡多,早晨看到较多死鱼;鱼死亡前独游,多在水表面,跳跃或翻转几次急性死亡。

③鱼卵孵化、脱膜困难、鱼苗死亡率高。因鱼苗期苗种比较小,鳃部发育不全,观察鳃霉需要耐心。

二、环境原因

  1.南苗北运

  南方的鱼苗北运成为趋势。广东等南方地区因水温高、降雨多、水源充沛、可提前1个月繁殖苗种、再销售给养殖户,这种模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大范围的地域跨度,两地的病原,环境差异巨大,容易导致放苗成活率不高,鱼苗死亡。

 2.水质差异

苗种培育池和投放水体的水质差异大,温度、溶解氧、pH、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毒物质等有差异,这些指标中有些容易检测,有些检测难度大或成本高。

3.不当运输

  鱼苗被提前运输:鱼苗刚出眼点,甚至是嫩口鱼苗,就被提前运输,导致鱼苗受伤,投放后死亡。

  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氨氮、溶氧的消耗、水温变化、细菌和黏液引起的“发烧”是影响运输成活率的一些原因。长时间、高密度的运输,氨氮含量高,进入鱼苗血液、鱼脑中,引起鱼苗昏迷或半昏迷,从而易引起鱼苗死亡。

4.天气变化

 天气多变,建议晴天投放苗种,不建议阴雨天,尤其是正在下雨的时候投放苗种。阴雨天常风大,鱼苗喜欢顶水,消耗体力;且雨直接淋到鱼苗,容易引起感冒。在黄鳝等鱼上表现特别明显,阴雨天下的鳝苗容易“感冒”,引起死亡。

 5.没有及时对鱼苗消毒

  鱼苗投放前、捕捞、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擦伤,鱼苗投放后进入新环境,应激加擦伤容易导致鱼苗感染细菌,应及时进行消毒,提高成活率。

 6.没有培养好适宜水色和适口饵料

  培养好的适宜水色,水体的能量代谢、物质循环和信息流动适宜于鱼苗,避免有害物质或不良环境引起鱼苗死亡。培育适口的饵料,鱼苗入塘后,需要补充大量的能量,摄食适口饵料可快速提高鱼苗体质。饵料不适口,则鱼类摄食艰难;饵料培养不当,则培养的浮游动物可能超过鱼苗所能摄食的量,甚至会培养出鱼苗的敌害生物并捕食鱼苗。

7.气体过饱和

  鱼苗喜欢闪亮的东西,会吞气泡;鱼苗个体小,活动能力弱,身体有气泡黏附难以摆脱,体内有气泡难以排出;氧气、氮气或其他气体过饱和后,加上风平浪静,鱼苗容易得气泡病,引起鱼苗死亡。

三、应对措施

选购苗种时要从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种苗场购买,并要求提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放养的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来源一致,

买苗前三四天,就把池塘水要开始培起来,尽量把塘底一些没有化开的堆肥拉散,让肥效尽量释放出来。

鱼车在到达塘口前1小时左右,先把塘口增氧机打开,增强水体溶氧,增加水体流动性。,调节一下水温,鱼罐车的水温和池塘温差尽量控制在1度以内,抽水的时候,把出水口尽量贴着箱子内壁,不要直接冲击鱼苗。

每年的2-5月,要做好预防小瓜虫、孢子虫感染,建议在开食后每15天内服3天纯中药“草本驱虫净+止雪肠鳃康”拌饲料,能够有效规避鮰鱼的上述两种问题。

在2-5月,根据天气变化要做好抗应激处理,特别是有水霉、溃疡和寄生虫感染时,套肠最容易并发,鮰鱼一旦出现多种并发症,治疗难度就特别大,不要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在前期治疗,可以使用纯中药稳立克+金肝利胆进行治疗。

特别提醒:很多基地在这个因为机械损伤导致的死亡特别严重,甚至不吃料,在治疗时要使用温和型药品,不能用刺激性过大的药品,否则加速加大死亡。

中草药在国家无抗养殖的政策倡导下,开始大范围使用

有治疗烂身,驱虫,保肝,改底调水各类菌种等国标产品,帮助更多的养殖户解决化药伤鱼伤水质易反复的问题。

如果有需要购买和代理的老板,可以点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zzzyj/76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