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湿地
作者:水晶石
之一:河清有序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炎黄子孙的龙脉之河,繁衍出了中华民族精彩绝伦、生生不息的文明历史,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
河清,意指黄河水清。《后汉书.襄楷传》案春秋以来及古帝王,未有河清及学门自坏者也。但古往今来,黄河水浊,似乎已经是人们心中固有概念印象,少有清时。古人以河清为生平祥瑞的吉兆,清代顾炎武《五干初度时在昌平》诗,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古称黄河以河清比喻时机难遇。
河清海晏,时和岁丰。出自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比喻沧海太平,黄河水清。意喻天下太平。河清海晏,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希望,一种寄托,一个鱼虾欢唱、物足粮丰的愿望。
唐朝先天元年(公元年),大基县更名为河清县,隶属河南府,治所在今济源市西南坡头镇泰山村区域,后迁移到孟津县。
毛主席当年视察黄河时候谆谆教导,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是发展空间和格局的概念,更是黄河生态血脉的守护。
治水重点是水系水网和湿地建设,立足于保护、修复。湿地,具有生态水域和陆地双向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在西霞院水库坡头区域来说,优化生态、恢复河清、保护水体、创造优势是责任所在,走过了多亩鱼塘拆除,走过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砂石料场的拆除,让湿地恢复生态,让湿地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点。
之二:守护河清
连地,黄河岸边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又称犁掩地,据说当年刘秀兵败,被王莽穷追不舍,一路追赶到连地村,四处一片平整,无处躲藏,当时正在黄河边农田里耕作的村民灵机一动,随手用犁耕出了一个深坑,将刘秀就地掩埋躲藏起来,逃过了王莽兵勇的追杀。因此,为纪念村民勇敢智慧救刘秀的事迹,遂改村名为犁掩地。这也足以证明百姓对中兴汉室的刘秀的尊崇,以及对安宁生活的追求和朴素的愿望。
湿地,具有生态水域和陆地双向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保护,是建设湿地、营造生态的关键。连地村党支部书记琚边防感言:我们都是黄河儿女,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守在黄河边。黄河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是我们生命的一切。走进连地村,时时都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当中透出对黄河的尊重和敬畏,是黄河滋养了沿黄百姓的生生不息。
保护黄河的滩。这片滩涂也曾经是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这里的砂石料是优质的建筑材料。为避免群众乱挖滥采,破坏滩涂,村里把滩涂全部流转到村集体,集中管控起来,对曾经以采砂为生的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大家不能走先破坏再整治的错误路子。这些砂石要留下来,让它们守在堤坝上,也就守住了连地的将来。
保护黄河的草。亩生态芦苇湿地,曲折环绕,构成一幅潮涨潮落、渔舟归航、苇塘风情、百鸟飞翔、生态自然、唯美绝伦的山水画。水巷纵横、野趣天成,十年百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这里的杜八联革命英雄,腰系葫芦,手持钢枪,藏身芦苇荡,潜渡黄河,英勇杀敌,先后护送皮徐支队和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为解放全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被授予“河防堡垒”的光荣称号。而如今,一根根芦苇,一丛丛芦苇荡,一如当年你拉着我、我拉着你,肩并肩,手拉手,以惊人的生命力扎根沙石滩,像一堵高耸的城墙,在保护着黄河。这些英雄的儿女依然一代接着一代生长在黄河边,守护着这里的芦苇荡,保护着这里的文化文明,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和坚韧。
保护着黄河的鸟。村里人都说,每一个美好的清晨,他们都是在清脆的鸟叫声当中醒来,傍晚,也是伴着归巢的鸟儿回家。这里的鸟儿像精灵一样和村民和睦相处,人们也是在遵守这一个共同的约定,像邻居、像亲戚、像孩子一样呵护着它们。在鸟儿繁殖期,村里要求群众,不能驾船到芦苇荡之中,以免惊扰到它们。候鸟飞行的时候,群众经常把玉米、麦子等撒到堤坝上、草丛中,让鸟儿吃饱后有力气飞得更高更远。平时,群众是坚决不允许打鸟捕鸟的,不能有伤害鸟儿的任何行为。而如今,黑鹳、丹顶鹤、白琶鹭、豆雁、斑嘴鸭之类的鸟儿几十种,在这里繁衍生息,成千上万的小野鸭,成群结队的大雁,美丽端庄的白天鹅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家,温暖安全的家。
保护着黄河的水。水是湿地的魂,如血似命。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村民们,从来没有把丰裕的黄河水当成过度滥用的资本,因为这些水是滋养祖祖辈辈的乳汁。河边,他们组织群众集中清理杂物、上游飘过的垃圾,严禁村民在河边乱堆乱放杂物垃圾,不能有任何污染河流的行为。大沟河延伸到黄河,他们连续三年集中整治塘堰坝,河道清理,全部封堵养殖场排污口,保证黄河出水断面的水质达标。他们申请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站,对群众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不让一点污水流入黄河。
保护,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是生命的责任。
沿河而行,连地,和许多村庄一样,淳朴直白地延续着一种使命般的担当,默默地守护着黄河母亲河……
之三:千亩鱼塘
年的夏天,刚刚调任坡头镇工作,就遇到一件麻烦事。
那是一个督导函,省政府及黄委会等单位要求市政府在7月份调水调沙前,全面拆除西霞院水库沿黄区域的亩鱼塘,原因是影响泄洪、安全因素等等。
那天下午,天气阴沉,黑黑的厚厚的云层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来到西霞湖连地区域,放眼望过去,一个个鱼塘星罗棋布,一个挨着一个,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增氧机、投饵机等林林总总。早到的连地、留庄、马住三个村的村干部情绪激动、吵嚷不停、牢骚漫天、唉声叹气,抱怨声弥漫着整个西霞湖。拆除这些鱼塘,就是砸了他们的饭碗,这些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边,以水为生、靠水为业,从捕鱼到养鱼,经历了祖祖辈辈多少个时代。
拆鱼塘面临着重新选择就业,涉及到几个村将近百余户群众,人要往哪里去?这是第一大难事。如果启动拆除,那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面对赔偿款狮子大开口,以及延伸到其他一些新旧老账问题的一并化解,这第二大难事。养鱼行业的萎缩,必然需要帮助群众催生出新的产业,提高群众的收入,这是第三大难事。一方面出于行政命令,落实任务的职责所在,一方面是维护群众尽量减少损失,不能强行为之,同时需要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关心民生、预见就业、保证稳定。或左或右,都是需要端平掌稳、权衡利弊、保证利益、落实到位。
……
一个月的攻坚是一场战斗,拆迁是新与旧的博弈,是利益的平衡疏导,是新形势与传统业态的战斗,是新思维和传统思想的战斗,是新发展和传统格局的战斗。
一个月的攻坚是一场思想的交流与交锋。党员干部分村包户,到农户家中走访交流,黄河岸边、鱼塘岸边、农户家中、葫芦架下,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今天、明天、后天,一天又一天。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顶住压力,不怨其烦。
一个月的攻坚是一颗心如潮起潮落的悸动。经历了说不清的埋怨、吵闹,甚至谩骂,被不解的群众赶出家门。经历了道不尽的委屈、心酸、泪水、甚至痛苦,想到干脆撂挑子。最终也赢得了理解、支持、帮助,甚至主动参与工作。
一个月的攻坚是一次情与理的交流碰撞。那一盏盏深夜亮着的灯,那一圈圈深夜依然围坐的人群,那一个个深夜不厌其烦交流的话题,都一点点地镌刻在脑海当中,至今回想恍如昨天。两条腿、一包烟、一张嘴、一瓶水,走村串户,天天如此。磨破嘴、跑断腿、累断腰、心操碎,这就是我们的乡镇干部。
当党旗飘扬在拆迁现场的那一天,共产党员、村干部首先冲进千亩鱼塘,主动拆除自家的鱼塘,并影响和带动自己的邻居、亲戚、朋友,一个个啃下硬骨头,这就是我们的农村党员干部。
那一刻,群众哭了。为遗憾、为不舍、为将来的迷茫。
那一刻,我哭了。为感动、为敬佩、为将来的承诺。
当水面升起的时候,亩鱼塘瞬间被淹没在黄河之下,不见了踪迹,平静、遥远。
如今,当无数的人们从这里走过,平静快乐地欣赏这片如镜湖面、长河落日、西霞美景,听百鸟啾鸣,赏芦花飘飞,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一如江南小镇,鱼虾欢唱、渔舟穿行、渔网撒飞。
留下的只有记忆,以及坐在夕阳下老树旁的老年人,还在絮絮叨叨回忆着过去的那些历史,那些曾经的千亩鱼塘,曾经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