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烂鳃:一般发生在高温期,水温越高发病越严重,特别是水质突然恶化,水色浑浊,投喂量过大,不经常调水、改底的池塘。细菌性烂鳃病发生以后外用消毒剂能减轻病情和减少死亡,结合调节水质容易治疗。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消毒如碘制剂,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时内服液肽美+金肝利胆+止血肠鳃康拌料5-7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鲤鱼急性烂鳃
目前已成为鲤鱼养殖的头号杀手,发病急,发病快,死亡率高,很多死亡率都在50%-80%,有些处理不及时甚至达到全军覆没,一夜死完。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的鲤鱼主要养殖区域(东北,华北,河南等地),从3、4公分的鲤鱼苗到成鱼都会感染。发病周期5-7天,一般发病3、4天会是死亡高峰期。
发病水温在20℃以上,多发生在25℃~28℃时,水温30℃上时基本不发病,最为严重的在5-6月,9-10月份有两个发病高峰期,春夏或是夏秋季节变换之间,气温不稳定,水质突变,也是一个诱导因素。
由于烂鳃的症状和细菌性烂鳃的症状很相似,急性烂鳃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短期(几天内)出现大量死亡;只感染鲤鱼;头部出现鱼眼部凹陷和头部上方的颅骨凹凸不平,有的鱼不明显;有的病鱼皮肤上出现白色的块斑和水泡。在水面停滞或漫游,体色发黑、在水面聚堆、停滞。部分鱼体表出血,有些出血严重;有的病鱼皮肤上出现白色的块斑和水泡。
参考方案:1、发病塘一定要控制投料量,减料或者短时间内停料,全池泼洒抗应激产品。2、注意池塘底部以及水体的增氧问题,确保池塘内的溶氧充足,同时对水质检测,及时处理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问题。池塘内开足增氧机,入夜前使用增氧剂全池干撒,连续2天。3、第3天使用减料拌药饵内服,投喂量为原来的1/2-1/3,建议使用多糖配合独立清,制成药饵投喂,连续使用5-7天。4、待病情稳定之后,使用碘制剂进行水体消毒,连续2天。不可使用高锰酸钾、二氧化氯、强氯精、戊二醛、溴氯海因、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杀菌剂。禁止使用各种杀虫剂,如氯氰菊酯、敌百虫、阿维菌素、甲维盐或甲苯咪唑溶液等,否则可能会全军覆灭。
细菌性肠炎:
早期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腔内没有实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粘液。疾病后期,可见全肠充血发炎,病情严重的,腹腔内常有淡黄色腹水,腹壁上有红斑,肝脏常有红色斑点状淤血。肠内繁殖的病原菌产生毒素和酶,使黏膜上皮坏死,毒素被吸收后损害肝。肠道中的病原性气单胞菌,大量繁殖后,可穿过肠壁到血液,而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各内脏器官,继续不断繁殖,同时菌体逐渐释放出毒素,最后可致病鱼发生败血症而死去。
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碘制剂或中药制剂消毒,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时内服液肽美+金肝利胆+止血肠鳃康拌料5-7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出血病:鱼体各器官组织不同程度的出血或充血,病鱼胸鳍、背鳍、尾鳍基部及眼眶周围有明显充血现象,眼球突出,口腔颊部及下颌充血发红,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拖黏液粪便。解剖鱼体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红色或淡黄色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肝、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和出血。还有少数体质瘦弱的鱼无明显症状就出现死亡。病鱼常表现为在水中静止不动或阵发性狂游乱窜,最后衰竭而死。
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碘制剂或中药制剂消毒,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时内服液肽美+金肝利胆+止血肠鳃康5-7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肝胆综合症:
病鱼尾鳍、背鳍的鳍条尖发白,体表无任何明显症状,病鱼的口腔及眼球周围均无明显症状。将活的病鱼拎起来,有少量血液从鳃盖下方流出,掀开鳃盖,鳃部有大量的淤血,黏液很多,轻轻刮去淤血和黏液可见鳃丝严重充血,但鳃丝却很完整。剖开腹部可见肝脏肿大,色泽变淡或土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逐渐变黄发白,最终形成黄白相间的“花肝”症状。胆囊偏大,胆汁的颜色偏淡,胆囊的外壁上附有一些银色的外膜。胆囊偏大,胆汁的颜色偏淡,胆囊的外壁上附有一些银色的外膜
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碘制剂或中药制剂消毒,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期调水,同时内服液肽美+金肝利胆拌料5-7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赤皮病: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头部颜色明显变深;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肠道无食,肠壁充血发炎,肠腔中充满黏液。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呈块状红斑。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碘制剂或中药制剂消毒,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期调水,同时内服液肽美+止血肠鳃康拌料3-5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打印病:第一天外用碘制剂消毒,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期调水,同时内服液肽美+止血肠鳃康拌料3-5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裂头病: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碘制剂或中药制剂消毒,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时内服液肽美+金肝利胆+止血肠鳃康5-7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是鱼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引起水霉病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对盐度反应很敏感,有研究表明0.04%以上食盐水溶液就可抑制水霉菌的生长,所以一些养殖户会选择用食盐水消毒。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繁殖适温是13~18℃,但是有的种类可以在水温30℃时繁殖,水霉病患病的鱼类大多游动失常,食欲减退、行动呆滞,在病鱼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有时甚至在鳃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最后瘦弱而死。
水霉病治疗起来很麻烦,在患病早期及时处理效果会更好,建议在养殖的过程中以预防为主,调好水体环境,提高溶氧,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即使患病恢复的也快。注意在拉网、捕捞和运输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被寄生虫咬伤,及时消毒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参考预防措施:(1)在放苗前做好池塘的清淤工作,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并彻底消毒。(2)鱼苗放养时浸洗消毒,可选用碘制剂或食盐水溶液浸泡。(3)在养殖中后期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鱼体越冬时的抗病力。(4)在越冬前,要做好最后一次杀灭寄生虫工作,不让残存的寄生虫留存下来。(5)在拉网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环节紧凑连贯,注意把控运输时间和密度。(6)根据池塘实际情况,适时肥水培藻,细菌藻类的繁殖会对水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7)拉网或放苗前泼洒抗应激产品,减轻鱼类的应激反应。(8)加强投喂管理,适时拌喂产品,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参考方案:第一天外用杀真菌产品,根据情况连用2-3次,同时配合改底,内服液肽美+金肝利胆+止血肠鳃康拌料5-7天。平时多补菌补藻,抑制有害菌有害藻滋生,调节水质,改善底部。
需要购买或者进一步咨询鱼虾疾病的老板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