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我省是河蟹养殖大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但和江苏省相比,在规格、产量、经济效益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离。我省河蟹产业和江苏省相比差距较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我省蟹种质量差。我省蟹种95%以上是从江苏、安徽等省购进,存在规格小、体质弱、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因此蟹种下塘后成活率没有保障,养殖风险较大。除了蟹种质量以外,水草生长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河蟹的产量和规格。轮叶黑藻因耐高温、生命力强、品质好、河蟹喜欢吃等特点,是商品蟹养殖阶段的最佳水草。但轮叶黑藻的种植时间为3月份和4月份,如果5月份之前池塘内有河蟹,轮叶黑藻刚发芽会被河蟹吃掉,因此保证水草生长情况良好就成了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池塘“3+5”分段养蟹可控技术是将河蟹养殖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池塘进行养殖。该技术不仅通过分段式养殖、优胜劣汰实现了蟹种质量可控,而且为河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实现了河蟹养殖过程全程可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年湖北省池塘“3+5”分段养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大约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节本、提质50元;和常规河蟹生态养殖方法相比,采用“3+5分段养蟹技术”的池塘,河蟹产量增加20%以上,规格提升10%左右,每亩池塘增效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池塘要求。配备大、小两口池塘或将一口池塘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大池塘与小池塘面积比约为3:1。
2.水草种植。小池塘11月份种植伊乐藻,大池塘在3月中旬左右种植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50%左右。
3.饲料投喂。蟹种进入小池塘后,水温达到8℃就开始投喂;养殖期间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饵料。
4.螺蛳投放。大池塘在3月底投活螺蛳公斤/亩,8月中旬投活螺蛳公斤/亩。
5.蟹种放养。蟹种优先选择亲本规格较大的优质蟹种。小池塘的蟹种在1月前后放养。配备大、小两口池塘的,在5月10日前后用地笼捕捞小池塘的蟹种,将规格大于20克/只的蟹种挑选出来投放到大池塘,大池塘的蟹种密度为-只/亩。用围网分隔成大、小两口池塘的,直接撤掉围网,让小池塘的蟹种进入大池塘。
6.水草管理。定期割茬,蟹池水草要求顶端始终不露出水面。
7.水质底质。适时调控水位并定期改良底质、水质。
(三)适宜区域
全省所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土质为壤土或黏土的池塘。
(四)注意事项
1.水草覆盖率。整个养殖期间要求水草覆盖率不超过60%。
2.水草虫害。根据水草虫害的流行规律做好防控工作。
3.疾病预防。通过加强增氧、改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等措施预防疾病。
二、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水产品的消费需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黄颡鱼为代表的无肌间刺、肉质好、价格适中的名优水产品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代表了未来消费的方向。-年,黄颡鱼全国产量从25.7万吨,增长至53.7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6%,消费需要远远未满足。同时,黄颡鱼价格稳定,利润空间大,年平均塘口价格为11.3元/斤,是高学历年轻人才创业选择的主要品种。
但是黄颡鱼养殖存在三大门槛,分别为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资源门槛。黄颡鱼池塘养殖亩投入约为1.5-2万元,对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对优质苗种和优质饲料等的投入品要求高,因此亟需开展技术成熟、效益稳定、生态友好的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模式是基于新品种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选育、繁殖、育苗与推广过程中建立的成熟技术模式,以精准投喂管理、健康水质管理、科学病害防控为核心要素,适合在湖北及周边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年湖北省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超过5万亩,全国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每亩产量公斤/亩计,产值达3万元/亩左右,纯利润元/亩左右,节约成本-0元/亩。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池塘。面积5-20亩,水深大于1.8米。
2.养殖设施。增氧机功率达到0.6千瓦/亩以上,自动投饵机每5亩配置1台。
3.苗种选择。优先选择“黄优1号”黄颡鱼苗种。
4.苗种放养。放养寸片或稍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为1.5-2.0万尾/亩;套养-克规格的花白鲢苗种,亩放尾左右。
5.精准投喂。主要养殖期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大规格苗种期的投喂率在3-8%,食用鱼养殖期的投喂率在2-3%。根据苗种规格、水温、水质状况及天气情况适度调整。
6.水质调控。主要养殖期的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定期使用优质的微生物制剂、肥水产品及底改产品调节水质。
7.溶氧管理。根据季节、水温及养殖密度科学使用增氧机。池塘的溶氧一直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每天16小时以上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8.病害防治。调节池塘水质,达到“肥、活、爽”,以提高黄颡鱼的免疫力。控制投喂率以减少消化道及肝胆疾病,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三)适宜区域
全省所有水深适宜、水质或水源良好的池塘。
(四)注意事项
1.投喂管理。黄颡鱼贪吃,要长期控制投喂,实行安全投喂。
2.水质与底质管理。黄颡鱼对水质和底质的恶化较敏感,在生长季节要注意水质调节,并在养殖结束后彻底整塘、清塘,并将底泥厚度控制在20厘米以下。
三、池塘绿色高效圈养技术(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当前池塘养殖普遍采用髙密度放养、大量投饲散养模式,面临着养殖水环境劣化、病害频发、养殖效率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在池塘养殖模式转型时,应大力发展具有集排污功能的新模式。华中农业大学基于“能实时打扫卫生”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池塘绿色高效圈养模式。
该模式将养殖对象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下部锥型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便等固物,再经吸污泵抽排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沉淀分离、收集后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的尾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池塘重复使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截止年12月,湖北省已安装个圈养桶。其中,宜昌市数量最多,已安装个圈养桶。
3.提质增效情况。单产-0公斤/亩,产值12-16万元/亩,纯利润4-8万元/亩;池塘养殖容量提升4倍;综合效益提高50%以上,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发病率降低一半以上、养殖尾水回用95%以上。
(二)技术要点
1.圈塘比:1组/亩。1组包括4个圈养桶+1套尾水处理系统。
2.池塘要求。种植苦草或轮叶黑藻,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30%左右,挂生物刷0个/亩,放养鲢鳙尾/亩。
3.适宜圈养对象。出塘体重不超过3斤的商品鱼或规格鱼种,如鲈、鳜、鲇、鮠、鳢等名优鱼类,以及草鱼、鳙等大宗鱼类。可多品种单养。
4.放养密度。参照散养池塘1亩的放养量确定每个圈养桶的放养量。以加州鲈为例,圈养密度为2-尾/圈。
5.饲喂管理。同散养池塘。
6.排污。每天排污一次,每次1小时,黑水入尾水分离塔,清水入养殖池塘。入塔尾水静止3小时后排出上清液,入三级尾水处理桶降氮除磷后回池重复使用;固废每4天排出一次,资源化再利用。
7.收获。升起捕捞网即可抄捕,捕捞时其他圈养桶正常饲喂。
8.保持水位稳定。当蒸发或渗漏等引起池塘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至正常水位。
(三)适宜区域
全省所有池塘。
(四)注意事项
1.除圈养桶内投饵外,圈养池塘禁止投饵施肥。若水体透明度不足60厘米,可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
2.若停电,应及时开启备用电源或纯氧增氧以防缺氧。
3.科学预防疾病,忌用抗生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