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水质的观测和调节

广·告

(好水)

鱼池水质的观测池塘即是鱼类生活的环境,又是培育天然饵料的场所,所以了解池塘水质情况非常重要。要想养好一塘鱼,必须管好一塘水。要管好一塘水,首先要认识水质,并了解其变化规律才能进行科学调节。

(瘦水)

1、水质是水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综合表现。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测定可以了解水质状况及其变化规律,通过肉眼观察外表状态,也可以分析内部变化状况。

(水华)

凡是良好的水质,一般大多为绿褐色和茶褐色。这种水一般春、夏、秋每天都有变化,即早淡、晚浓,并有轻度“水华”(水表面下风头有藻同色油膜状物或颜色深浅不同的大状团块)。这种水质显示水的物理、化学、生物性处在良好动态变化中,这是池塘所追求和应保持的水质。

(蓝藻)

2、凡是不好的水质,一般为蓝绿色、砖红色、淡灰色和黑灰色或乳白色。这些不好的水质,都发生在夏天高温季节,而且无每日早、晚淡浓的变化。

蓝绿色水质,大多为鱼类不易消化的蓝藻占绝对优势(微囊藻或颤藻式栉旋藻等),对鱼类有利的蓝藻(螺旋鱼腥藻)很少并难得出现。

一旦形成蓝藻优势,水质非常顽固、稳定,不易改变。这种水透明度很低,蓝藻光合作用产氧能力很差,特别是形成“水华”后,不面下风头飘浮一层蓝藻藻体,死亡后呈现天蓝色,岸边能嗅到鱼腥味。在这种水质中鱼类生长缓慢,甚至不长,还易于泛塘。

红色水质,一般为裸藻优势水质,一旦裸藻优势形成后,在藻体繁殖盛期出现“水华”水色草绿并有明显早晚变化,但藻体由盛转衰,大量死亡飘于水面,裸藻的砖红色细胞核显现出来,使水呈绿色。裸藻壳厚,鱼吃后不易消化,藻体死后浮于水面,使水体缺氧,鱼类易于浮头、泛池。

乳白色水,是小型游动物轮虫和小型枝角类形成优势的水色,表明池塘中放养花鲢很少,或者没有混养花鲢由于浮游动物量大,池塘耗氧多,加之浮游植物少,产氧能力差,鱼类极易浮头、泛塘。

此外,还有黄绿色和深绿色水。这类水每日早晚也有一定浓淡变化,水体溶氧量高,但营养价值不高。这种水是由于缺氮(黄绿色)或氮太多(深绿色)所致。

(水锈)

鱼池水质的调节每年冬季和早春水温低,池水处在相对静态,水质清澈或保持夏秋季遗留具有一定肥度(一定浮游生物)的水供鱼越冬。此时的水质调节方法是清塘消毒、施基肥,为翌年鱼类饲养打好水质基础。

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水温又不断下降,这两个季节及其交替,水温在15℃-25℃或略高的水平上业回波动,同时昼夜温差较大,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好,水质处在良性运动中。

根据主养鱼类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水色、水质。所以这两个交替季节是一种鱼类生长最快和较快的季节。因此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入新水,并使用对症药物预防鱼病。其中调节水质尤为重要。

(黑水)

夏季7-8月间,水温高,经常在30℃左右波动,并且昼夜温差小,水体上下对流交换差,严重时,甚至处于静止状态,水体上下的水温、溶氧和其他理、化、生物因子分层现象明显,池塘生态条件很差。加之通过春季鱼类快速生长,池塘载鱼量增加,池塘营养盐类减少,甚至缺乏,特别是缺磷严重。所以此时期容易形成不良的水质、水色。

一旦遇上天气突变(气压底、闷热天、雷暴雨),打破池水静止状态,水体上、下剧烈交换,水质极度恶化,极易发生鱼类浮头、严重浮头直至泛塘,造成毁灭性损失。

因此,高温季节亟需人工调节水质。

首先,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

第二经常注入新水并冲动上下水层。

第三,用好增氧机搅动水层。特别是天气剧烈变化前后进行池塘增氧,防止鱼类严重浮头和泛池。

对于蓝绿色和砖红色水,采取大量换水、搅动水体增氧,必要时,局部用硫酸铜或络合碘等药杀浮游动物,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综合方法进行调节。

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

对于乳白色水,采用杀虫剂药杀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若施化肥的效果不佳,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它营养素,则采取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

(裸甲藻水)

此外,对于某些食用鱼池,由于鱼种放养不合理,如放养鲢鱼、鲤鱼密度太大,对池塘浮游生物强度滤食,尽管施肥,浮游生物仍难以繁殖、生长,故此时应轮捕鲢鱼、鲤鱼,减少其的数量,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END

来源:水花鱼

投稿

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

官方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zzzyj/7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