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后各地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明显加大,池塘水质渐趋老化,容易诱发水生动物真菌性和寄生虫疾病。
水产养殖也进入收获季节,鱼虾蟹陆续起捕上市。北方地区进入越冬前的准备阶段,要注意对越冬苗种的强化培育;南方大部地区依然是养殖品种的良好生长期,起捕拉网时要注意对养殖对象的影响,避免因机械损伤导致疾病发生。
重点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主要发生对象为虹鳟,发病水温为8℃~15℃,鱼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甘肃、青海等集中流水养殖区需重点
3、“鳃出血”病(病原是鲤疱疹病毒2型)
主要发生对象为鲫鱼,发病水温为15℃~25℃。近两年在江苏省异育银鲫主养区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在河北、湖北、安徽等养殖区也有发生,呈现出多地蔓延的趋势,江苏、河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鲫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锦鲤疱疹病毒病
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8℃~30℃,尤其在22℃~28℃易发生。广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需重点防控。
5、鮰类肠败血症
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鮰,流行水温24℃~28℃。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鮰鱼集中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指环虫病
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鳗鲡等鱼类,尤以鱼种最易感染。多数种类的指环虫繁殖适宜水温为20℃~25℃。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做好预防。
7、小瓜虫病
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15℃~25℃,各种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及观赏鱼类均可感染,尤其以鱼种易感。
8、河蟹颤抖病
发生对象为河蟹,池塘、稻田、苇田、网围养殖河蟹均会发生,江苏、辽宁、安徽、湖北等河蟹养殖区需重点防范。
用于虾类的白斑病、杆状病毒病、桃拉病(红体病)、黄头病、红头红须、白肌、黑鳃烂鳃、黄鳃病等;蟹类的抖抖病、黑鳃烂鳃、脱壳不遂、水肿、甲壳溃疡症等;鱼类的爆发性出血病、烂鳃、赤皮、肠炎、打印、竖鳞病等;鳗鲡赤鳍、肝肾病、赤点、肠炎、烂鳃、烂尾病等;甲鱼的出血、红脖子、白底板及红底板、腐皮、水肿、穿孔病、海参的化皮病、烂胃病、烂边病等;蛙类的腐皮、烂眼、烂肢、出血、红腿、水肿病等。
其他
4、白斑综合征
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发病水温20℃~28℃。
5、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
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6、红腿病
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该病发生多与养殖环境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关。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本品清热解毒、抗菌消炎、调节机体功能等作用,本品是多种中草药提取物复合而成的抑菌、解毒剂。有抑制病毒、阻断寄生虫繁殖过程、提高免疫力之功效,无任何残留和毒副作用。1.虾类:红腿、爆发性红体、白斑、白便、烂眼、烂鳃、弧菌性烂鳃、甲壳溃疡、肝、肠坏死、等疾病。2.鱼类:白头白嘴、打印、赤皮、烂鳃、肠炎、疖疮、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出血病、竖鳞病、各种病毒性疾病。3.蟹类:烂肢、褐斑、弧菌病、水肿病、上岸症等。4.甲鱼:水霉、腐皮、穿孔、红脖子病及鳃腺炎等。5.黄鳝:烂鳃、大头、打印、腐皮、肠炎、出血病等。6.鲈鱼、桂花鱼、鳗鱼:水霉病、烂鳃、烂尾、赤鳍、赤点病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出血病。7.海参、牙鲆、大菱鲆、河豚、扇贝等海产动物细菌、病毒性疾病。
防控措施
1、注意水质调控
鱼虾蟹已进入养成后期,自身污染将加重,密切注意水质变化,定期使用碘制剂(金原碘)消毒养殖水体,定期使用EM菌、增氧底改(水土修复神)等微生态制剂改良生长环境,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2、科学合理投喂
根据天气、水温、存塘量及吃食情况合理投喂优质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解毒护肝灵、免疫应激灵等,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3、加强生产管理
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巡塘,适时开启增氧机,预防浮头。达到商品规格的品种,应及时捕捞上市,保持养殖池内合理放养密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