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高淳区总店长李志国
年的河蟹养殖已经入尾声,目前进入河蟹销售高峰期,受市场价格影响,养殖效益不容乐观。许多养殖户朋友觉得河蟹越来越难养,一年养殖下来身心俱疲。
除了市场价格、天气原因等不可控因素外,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的还有哪些因素?我们的河蟹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究竟如何破局呢?笔者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例牌声明:本文所提到产品及观点均与平台无任何利益关系。仅做分享交流之用。
当前河蟹养殖面临的六大主要问题
顶壳、拉脚多发,早期成活率难以把控
河蟹一、二壳顶壳、拉脚现象一直是南京高淳、安徽宣城等地河蟹养殖多发的蜕壳不遂症状,极大地制约了河蟹早期成活率。
顶壳、拉脚诱发原因主要是:
①苗种质量差;
②药残包括苗种自身药残、清塘药的药残;
③水体pH偏高(水清、草好、青苔多);
④肥水不恰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现象多发;
⑤河蟹营养积累不足(早期河蟹集中于环沟,局部密度大)。
河蟹顶壳
养殖过程青苔、蓝藻、虫害,处理方案治标不治本
由于外源水的富营养化及池塘养殖不科学的肥水,水体氮磷比例失衡,导致青苔、蓝藻、虫害多发。不但影响了水体的稳定性(沙虫过多,水体白浊、浑浊;青苔、蓝藻过多,水体pH偏高),同时青苔过多,水体过清,营养元素缺乏,不但阻碍了河蟹营养的有效积累,而且抑制了水草的生长。蓝藻过多的塘口,夜间水体溶氧降低很快,极易出现缺氧现象,影响河蟹的蜕壳翻身,导致规格偏小。
许多养殖户朋友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只是根据表观症状,选择杀苔药(有的甚至使用硫酸铜杀灭青苔)、杀藻药、杀虫药(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进行杀灭,并没有找出这些问题的真正根源,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会再次卷土重来,循环往复,反复用药。
据统计,部分养殖户朋友仅处理青苔所花的成本几乎占到全年用药成本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不但提高了整体养殖成本,而且杀虫药、杀苔药、杀藻药反复使用所产生的药残也是河蟹中后期疾病多发、规格偏小的潜在制约因素。
下风口漂浮蓝藻
高温期水草难控,腐烂坏水现象多发
高温期伊乐草腐烂、河蟹夹扁担草是水草管理方面的主要存在问题。六月份梅雨天气河蟹夹扁担草现象多发,导致高温来临前许多池塘扁担草已经所剩无几了。同时由于高温期连续缺氧,伊乐草腐烂很快,导致水体发黑、发红,水质超标(出现氨氮、亚硝酸盐、甚至硫化氢),继而大面积爆发蓝藻,河蟹发病伤亡,直接影响河蟹规格及产量。
河蟹四壳之前长势良好,但抗病力却在降低,导致中后期发病率高,伤亡大
这种现象多见于投喂冰鲜鱼为主或者冰鲜鱼投喂过早的塘口,前三壳河蟹长势良好,翻身较大,但是从六月份开始,池塘伤亡逐渐出现,肝胰脏病变(水瘪子)、肠炎、黑鳃甚至抖抖病层出不穷,温度越高、池塘环境越差,伤亡量越高,显著降低了河蟹的最终产量。
河蟹四壳、五壳翻倍率偏小
除了高温缺氧、水草腐烂、坏水等环境因素外,四壳、五壳期的营养积累成为限制其蜕壳翻倍率的主要因素。许多池塘高温期缺氧并不严重,水草没有腐烂,然而河蟹最后两壳翻倍率并不大,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营养供给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这个阶段的饵料投喂问题。河蟹四壳、五壳正值高温期,此阶段池塘溶氧相对降低,此时如果投喂过多冰鲜鱼,不但加重了河蟹消化系统的负担,而且低溶氧会严重降低饵料的吸收转化率,加重池底环境的污染,减弱了营养的有效积累,导致河蟹因营养积累不足而翻倍率减小。
上市偏晚、过于集中,无法抢占节前的价格先机
以今年河蟹五壳为例,由于后期连续阴雨,许多池塘河蟹蜕壳周期延长,成熟速度缓慢,导致节前蟹价最好的时候无蟹可卖或者只是零星上市。事实上,除了天气、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外,制约河蟹提早上市的主要因素还是饵料的科学配比。
成功破局必须做出的八大转变
苗种培育由中小型散户向大公司、集约化转变
好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基础。近年来由于河蟹的种质退化及育苗过程的不规范,导致市场上苗种质量参差不齐,成蟹养殖过程疾病多发,制约了河蟹养殖的产量及规格。因此无论是大眼幼体的育苗还是扣蟹的培育,规范化、统一化势在必行。一些大型动保企业的涉足,标志着苗种培育的变革正式开始。从河蟹亲本采集、规格选择、育苗管理、扣蟹培育、饵料选择、投喂均可全程追溯,极大的确保了苗种品质。
扣蟹培育池塘
传统有机酸解毒向针对性解毒转变
针对性解毒的具体方案如下:
1、有机磷(敌百虫)、菊酯类(敌杀死、速灭杀丁)等药物的残留,使用碱性、强氧化性物质来解除
2、三嗪类(扑草净)、水溶性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的残留,使用强氧化性物质予以解除
3、卤素类(二氧化氯、漂白粉、强氯精、溴氯海因、聚维酮碘等)药物的残留,使用硫代硫酸钠予以解除
4、强碱(石灰)、藻毒素(蓝藻、甲藻毒素)、重金属类(硫酸铜、硫酸锌)、季铵盐类、茶皂素(茶籽饼)、脂溶性抗生素等物质的毒素残留使用有机酸、维生素B、维生素C予以解除
5、体内毒素(肝毒、肾毒),使用生物有机酸、各种酶、免疫蛋白类物质予以解除
6、海因类消毒剂(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的药物残留,先使用强氧化剂打破海因类苯环结构,然后再是用硫代硫酸钠降解卤素残留。
由传统施肥肥水向提肥转变
①由传统氮肥、磷肥肥水向碳肥、钾肥、矿物肥提肥转变
近年来水体氮磷污染越发突出,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导致河蟹养殖青苔、蓝藻频发。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就是施肥方式的转变,即减少氮肥、磷肥的使用,增加碳肥、钾肥、矿物肥的补充,打破水体的营养盐结构,从根源上解决青苔、蓝藻问题。
②有广义培藻向定向培藻转变
传统的施肥培藻往往目的性并不强,选肥不当,极易出现蓝藻、鞭毛藻类(如:甲藻、裸藻等)过度繁殖的现象,不但造成水质指标的波动过大甚至严重超标,对养殖动物造成应激或毒性反应;同时会降低水体透明度,影响溶氧含量,阻碍水草生长,最终都会对河蟹的产量及规格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池塘养殖定向培藻成为现实。根据每种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盐结构,可以定向培养硅藻、小球藻等有益藻类,全程保持水环境的稳定,长草、护草。同时通过营养盐结构的改变,达到控制有害藻的功效,也就是所谓的“以藻抑藻”,全程不用杀藻药,有效的规避了使用杀藻药所带来的风险及副作用。
底质改良向“强氧化剂”时代转变
随着河蟹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养殖年限的不断增长,池塘底部问题也越发突出,不恰当选肥、不科学投饵,加剧了池塘底部有机质的的累积;水浑、水体白浊现象层出不穷,水体稳定性越来越差;夏季高温缺氧、水草腐烂,更是令养殖动物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同时,一些清塘药(如菊酯类、有机磷类)的药残及一些非药品(有机酸类、表面活性剂类等)的药残更是制约河蟹产量及其规格的潜在影响因素,更是许多养殖朋友没有意识到或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处理的。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底改产品的选择、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量取胜的改底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常见的吸附性底改、分解底改已经不能完全胜任甚至使用不当还会加剧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强氧化剂底改的应用势在必行。
常见的强氧化剂底改,如高铁酸盐类、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类等,少量使用即可解决大问题:降解各类(农药、非药品)药残;分解底部有机质,增加底层溶氧;杀灭底部虫卵,减少小白虫引发的水浑、水白现象;同时能显著提升池塘底部氧化还原电位,预防高温期池塘缺氧、水草腐烂,有效降解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毒性,降低河蟹高温期发病率(如抖抖病等)。
由多增氧向会增氧转变
常见会增氧的体现:
1.增氧机开的时机。晴天中午不开增氧机,晚上表层水温凉了再开,阴雨天全天开增氧机。晴天白天风大,天一黑就要开增氧机。肥水、培菌、消毒、杀虫、杀苔、有机酸大量解毒、倒藻、河蟹蜕壳高峰要多开。
2.换水时机。晴天中午下午不换水以防底热倒藻,晚上下半夜水温凉时打水可起到增氧作用。
3.水位深浅的调控。晴天保持深水位,水位控制在80公分以上,阴雨天保持浅水位,以漏出草头为好,有条件的白天把水加起来,晚上降低水位。
伊乐草的管理由简单的控草、拉草模式向分阶段长草、护草、救草转变
根据伊乐草的生长特性,2-4月份,是长草阶段;此阶段管理的重心是以补肥、壮根、促长为主。5-6月份是护草阶段,此阶段管理的重心是调水、防水浑、除草脏为主。7-8月份是保草、救草阶段,管理重心是增氧、保活力、防烂草为主。
由投喂冰鲜鱼为主向优质颗粒功能料转变
河蟹四壳前以优质、高蛋白的颗粒功能料为主
习惯过早投喂冰鲜鱼的养殖朋友可能深有体会,河蟹前三壳长势很好,翻身很大,但是高温期一到,河蟹伤亡量大增,肠炎、肝脏疾病频发,严重的还会出现“抓脚”症状,而且四壳、五壳无论怎么增加冰鲜鱼的投喂量,翻身仍然不大,最后导致整体河蟹规格偏小,影响了最终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冰鲜鱼的投喂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尤其在河蟹中后期(高温期)抗病力及四壳、五壳的营养供应方面,往往显得捉襟见肘,优质、高蛋白、可完全替代冰鲜鱼的颗粒功能料的大范围应用势在必行,与冰鲜鱼相比较,优质、高蛋白颗粒功能料有如下几方面显而易见的优势:
①从成本方面分析,正常投喂冰鲜鱼,饵料系数往往在5-6:1(即投喂5-6斤冰鲜鱼才可长1斤蟹),按2元/斤冰鲜鱼计算,长一斤蟹饵料成本至少需要十元(副饲料不计),而优质、高蛋白饲料,饵料系数仅仅1.2-1.5:1,按4元/斤饲料计算,长一斤蟹饵料成本仅仅需要5-6元。
②从营养角度分析,优质、高蛋白饲料营养更为全面,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甲壳类动物在生长、蜕壳、抗病等各方面的营养需求。
③从水质环境的维护角度分析,冰鲜鱼投喂过早、过量,往往肠炎、水瘪子(肝胰脏病变)发病率高,饵料利用率降低,加剧水质、底质的污染(特别是养殖中后期),出现蓝藻多发、水草腐烂等一些列连锁反应,而优质、高蛋白饲料却能有效避免冰鲜鱼的不足,维护水质、底质环境的良好。
④从河蟹生长均衡度而言,优质、高蛋白颗粒料令河蟹生长速度更均匀,规格更整齐、蜕壳更为平衡集中、抗病力更强,尤其是高温阶段、池塘缺氧频发的情况下,冰鲜鱼并不能很好的被消化、吸收,反而会恶化底质、水质,而颗粒料诱食性强,极易被吸收利用,更能满足特定环境下河蟹的营养需求,确保至关重要的四壳翻身率,最终实现河蟹的大规格。
五壳以育黄料为主,搭配投喂冰鲜鱼
育黄料促进河蟹育黄、长膏,提升河蟹品质,加快上市速度,抢占价格先机;冰鲜鱼促进河蟹育肥,增加重量。两者有效结合,最大幅度提升河蟹养殖效益。
由见病治病向内服防病转变
水产养殖病害以防为主,治为辅,相信广大养殖朋友都有所耳闻,但是实际生产中,却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成本去治未病。而河蟹等甲壳动物一旦发病再去治疗,不但效果难以保证,而且花费成本要比预防高出好几倍。
从疾病预防角度而言,除了选好苗、外稳水、巧投喂外,内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内服原则以保肝、助消化、提免疫、平衡蜕壳为主。
内服效果的体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疗程长短;2、药物散失;
建议:
内服建议全程使用,防病效果体现的会淋漓尽致;
投喂冰鲜鱼,内服药物散失比例较高,而使用颗粒料拌服内服产品效果最佳。
对于上述话题,你有什么想法?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发表你的真知灼见!
点击“大拇指”,让我知道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原创声明xiehangjia-ncbd本文版权属于蟹行家,如转载,请按以下格式。
1.来源:蟹行家
2.作者:李志国(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高淳区总店长)
3.蟹行家-ncbd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