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时代
童年·童话·童心
泉水从山上下来,
小草问:“你到哪里去?”
泉水说:“我到地上去。”
小草说:“请你停一停,我和你一同玩”
泉水说:“这里我停不住脚。再会吧!”
《开明国语课本》
童话是真善美的化身,对孩子们来说,童话是激发他们想象力的最好教材,浇灌着一颗纯真之心的成长、壮大。童话是希望,是人们存储起来,留待凛冬取暖。
《开明国语课本》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兴起,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代表的一系列民国老课本风靡中国。《开明国语课本》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叶圣陶先生编写、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供初级小学生使用的语文课本。该课本以确保能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内容紧系儿童生活,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其中浓浓的人文情怀、公民教育,以及润物无声、意味悠长的语言,令今日的语文课本望尘莫及。其中最大亮点之一即丰富、隽永、幽默的童话选文,带孩子们走进了属于他们的小小童心星球。
上桥去
看荷花
一阵风来
一阵香
童话选文比重
语文教科书作为法定文本,其选文的价值倾向要符合主流的意识形态,一定要承担起社会控制的任务,这是它作为法定文本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开明国语课本》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此外,民国时期的语文教科书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国语能力的任务,对于促使学生欣赏儿童文学、培养阅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其作者叶圣陶先生作为现代童话创作的泰斗,在语文教材中注入了大量童话作品。
童话类选文在《开明国语课本(初小)》文艺文中所占课文总数比重较大,总共有35篇。其中,第二册的童话有4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9.52%;第三册的童话有2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4.76%;第四册的童话有10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23.81%;第五册的童话有8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19.04%;第六册的童话有9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21.43%;第七册的童话有2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4.76%;第八册的童话有2篇,占该册课文总数量的4.76%
童话选文特点
1.童话选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心理运算起源的实验研究得出,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通过对客体的适应。认知的发展需要经过四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分别是0岁—2岁的感知运动智力阶段;2岁—7岁的前运算智力阶段,7岁—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11岁—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简言之,这一阶段的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认识的范围逐渐拓宽。与其相对应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阅读兴趣。五六岁的儿童喜欢朗读儿歌,随着年龄的增长,7岁—11岁的儿童出现了逻辑思维与可逆运算,阅读兴趣转向故事,例如自然故事、童话故事等。
长期在小学担任教员的叶圣陶先生根据这一时期的儿童实际情况考虑,在《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第二册中逐渐编入童话故事,例如《23“我要做蜜”》、《24“我要开路”》,第六册中编入《20笨人》,第八册《5穷人和富翁》,童话内容逐渐由自然事物转向人物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扩充,儿童思维也在进一步发展。选文的编排符合了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小学生在童话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美,同时促进心理和人格发展。
2.童话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多样化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选文中人物形象多样,不但有人类,还有花草、蔬菜、虫鱼、鸟兽、霜雪等人物形象。即童话形象中的拟人体形象、常人体形象。拟人体形象作为童话中的传统艺术想象之一,一般代表有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倾向于动物类型的拟人形象。如第六册《11龟和狐》中出现了狐和龟。“狐捉到一只龟,送到嘴里直接咬,龟的壳很硬,弄坏了狐的牙齿。狐很生气,狠狠地说要吃了龟的肉,打碎龟的壳。龟故意激怒狐,让狐把它丢进河里,最后龟开心地回到了家乡。”选文中的狐狸野蛮、凶狠,生活在陆地上。龟充满智慧,生活在河里。
第六册《12听狮子叫》、《13胆量和力量》中一共有狮子、野羊、野马、鹿、山猫等五个拟人体形象,一天,几种野兽在柏树底下商量怎样免得被狮子吃掉,有的主张练习爬树,有的主张练习快跑,野羊主张要听惯狮子叫,于是野兽们在狮子出入的路边躲藏起来,专等着听狮子叫。当几种野兽听习惯后便练习如何抵抗狮子,就在这时狮子出现了,山猫咬住狮子的项颈,鹿、野羊和野牛用角刺它的胸腹,猴子用脚挖它的眼睛,最后狮子倒下了。选文中的狮子食肉凶狠,鹿、野羊、野牛等食草动物善良聪明。这些拟人体形象符合小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容易让其接受,所以《开明国语课本(初小)》中选择最多的是拟人体童话。
一只小鱼在河里游行
活泼泼地
童话选文的艺术类型多样化
《开明国语课本(初小)》除了考虑到选文的数量、比重、篇幅以外,还考虑到童话选文的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常见的艺术类型有:抒情型童话、哲理童话和科学童话等。抒情型童话注重对情感的表达,如第七册《14梧桐子》用诗歌的优美语言描绘几颗梧桐子的心灵对话与对大自然新奇生活的向往,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小姑娘、麻雀,最后在泥地里生根发芽的故事,体现出成长的过程与思念亲人的情感。《28霜的工作》以散文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霜通过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使诗歌的意象与童话的幻想完美结合。
此外,《开明国语课本(初小)》童话选文中还有哲理童话,这类童话与寓言相似,但比寓言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与人物形象的刻画。如《22不死药》卫士冒死将不死药喝掉为的是让国王醒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告知小学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世界上并不存在长生不老的药。
由于受到鸦片战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科学童话在当时的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第六册《20笨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两只蜜蜂的对话,侧面告诉小学生人们对于鸦片的沉迷和鸦片的危害。这一类童话既充满童趣幻想,又蕴含着科学知识。
童心万岁
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世界,用孩子的灵动想象世界,有了这样的儿童本位精神,就可以保证课本以爱为中心的理念;有了对孩童对他人对世界的爱,编出的课本一定是充满纯真与善意。读着这样的课本,成长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孩子在成人之后将会拥有一个完整、丰富的人生。
编辑:阿霖
创意:云知小组
图片来源:网络自制
文字来源:《开明国语课本(初小)》
----童话的选编状况与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