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过程中有关于水的全面解析,你可能

大家都知道,养鱼离不开水,养鱼过程中,新鱼入缸前,你首先要“养水”,新鱼入缸,你需要“过水”,为了减少水中的对鱼有伤害的有毒物质的浓度,防止鱼缸爆藻和反水,你得定期“换水”,如果你要换水,最好不要用自来水直接倒入鱼缸,你得先把水中的氯气除掉,还得让自来水的水温和鱼缸里的水温一致,所以你最好先“困水”,鱼儿入缸后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这个过程叫“定水”。另外,你应该听到过“老水”、“新水”、“酸性水”、“碱性水”、“中性水”、“黄水”、“绿水”、“白浊水”、“反清水”等许多关于“水”的词汇,今天小编就这些词汇跟大家一一解释。

但凡有点养鱼经验的人大概都听过这句话“养鱼先养水”,只有养的一缸好水,才能养出出众的鱼,因此,养水是养鱼的入门课程。何为养水呢?一般来说我们平时养鱼用的都是自来水,而自来水中缺乏鱼儿生存所必须的营养和物质,甚至连最基本的硝化细菌群落都没有,最终的结果是鱼儿吃剩的鱼食和排泄物得不到有效分解,最终腐败,然后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氨氮这种有毒物质,而这种物质达到一定量时,对鱼儿来说是致命的存在。所以说养水就是为了在鱼进入鱼缸之前把这种硝化菌群建立起来,用来分解鱼儿吃剩的鱼食和排泄物,使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这种毒性极低的物质。

其实养水的过程并不复杂,只需要往除过氯的自来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硝化细菌,然后打开增氧泵和过滤器,让其运行3—5天,这样就可以往里面放鱼了。

你从花鸟市场买鱼,为了防止鱼在半路死掉,店家都会把鱼放到一个充满氧的水袋里,因为在自然环境下水袋里的温度和酸碱度跟鱼缸里的酸碱度会不一样,如果贸然把鱼放到鱼缸里,鱼会受到很大的应激反应,为了减少这种应激反应,所以才有了“过水”一说。

“过水”环节对于养鱼的老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凡去过花鸟市场的鱼友都看到过在卖观赏鱼的店里,老板把新进的鱼袋泡在鱼池或鱼缸的情况吧,这就是一个常规操作,我管这叫“泡袋”,目的是让袋里的水温跟鱼缸或鱼池的水温达到一致,其实这才是“过水”环节的第一步,这步“过”的是水温,然后还有重要的一步,这步要“过”的主要是酸碱度,因为酸碱度对于鱼儿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酸碱度在一天范围之内震荡超过0.3的话对鱼儿来说伤害是巨大的,应当怎么做呢?你只需要把鱼袋打开,先让鱼缸里的少许的水进到袋子里,让鱼先适应一下,差不多每过半小时再重复这个操作,差不多三到四次就可以了,对于抗性较强的鱼来说,也许用不了这么麻烦,但对于一些娇弱的鱼儿来说,这个环节可是太重要了。养鱼的大神们都非常重视这个过程,对于一个新手来说,你会认真的“过水”吗?

何谓“困水”呢,你可能不太了解这个词,但你应该知道刚从水管上接的自来水不适合直接倒入鱼缸里,因为它里面含有少量的氯,这种物质无论是对鱼类还是鱼缸中的硝化细菌都是有一定伤害的,另外自来水里的溶氧量不足,所以我们把新接的自来水预处理一下,这个过程就叫做“困水”。对于氯这种物质可以通过凉晒除去,也可以用除氯的专用净水剂除去,除非用的急要用到这种净水剂,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凉晒的方式,然后再加上爆氧的方式就可以了,简单来说就是弄个桶接半桶自来水,放到自然环境下凉晒,然后放个增氧机进去打开就行了。

鱼儿进了新缸要有几天的适应期,这个过程就叫做定水期,一般的观赏鱼很容易就度过了定水期,但对于一些娇气的鱼儿来说却是非常不易的。定水期间,一定要保持水质的稳定,水温、酸碱度、盐度不能有大的震荡,所以说定水期间千万不要换水。另外,定水期也不要给观赏鱼喂食,容易诱发肠炎,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当鱼儿搬进新家一段时间之后,鱼吃剩的鱼食和便便会越来越多的沉积到鱼缸底部,即使鱼缸里的硝化细菌能将其中的一部分分解掉,但残留的时间久了对鱼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去掉缸中的一部分水,然后再加进一定量的新困好的水,这个过程就叫做换水。换水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让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浓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不会危及到鱼类的安全。

换水有几点需要大家注意的

1、换水一定要用困好的水。

2、换水时忌温差过大。

3、换水时忌酸碱度和盐度震荡

4、一次换水量不宜过大,除非一些特殊情况。

常温下液体的pH值在7以下时都呈酸性,pH愈小,酸性越大。在水族界大多数的鱼适宜在酸性水质中生活,但也有一部分鱼喜欢碱性水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养鱼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比如说三湖鱼喜欢待在碱性偏大一点儿的水域,而大多数的灯鱼却喜欢酸性水质。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水域差别还是蛮大的,你要粗略了解一下家乡的水质标准,然后再看一下你要养的鱼适应什么样的水质,最后选择合适的鱼来养。你也可以通过化学干预或物理干预来改变水的酸碱度,比如说如果你想要达到降酸的目的,草泥丸和榄仁叶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在你养鱼的过程中,水质情况也是在不断变化着呢,比如说鱼缸里的水是新水的时候ph值在6.9左右,等养过一段时间后,缸里的水已成老水,ph值可能已经下降到了6.2左右,所以说养鱼过程中要注意鱼类在缸中的具体表现,当鱼类有不适的表现时,要注意分析一下原因及时改正。

常温下液体的ph值在7以上的都呈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大。在水族界适宜碱性水的鱼的种类不太多,比如非洲三湖的大多数鱼都喜欢碱性水,还有一些花鳉科鱼类如红箭、孔雀、玛丽、月光等。

在我国北方水质都是偏碱性的,南方水质都是偏酸性的,如果说你想在南方养三湖鱼类,那你就要用珊瑚或贝壳沙来增加水的碱性,否则这个愿望很难实现。

从广义的角度讲,这个概念比较笼统,但把它放到水族的范畴来讲的话,那它就是相对于“老水”的一个对立的词,刚从水管上接的水是新水,困过的水也是新水,刚入缸的水也是新水,所以说这个概念是有点儿模糊的,但你只需要知道新水并不适合鱼儿的生存。

相对于“新水”来说,“老水”就容易理解了,鱼缸里的新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养鱼之后就会变成老水,自然环境下的河流、湖泊经过数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老水,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如果从更深层次理解的话,“老水”就是一个菌群、微生物相对平衡的水体,鱼类在这种水体里可以与那些硝化细菌、异养菌群等合谐的共同生活,这种水对于鱼类来说是最好的。

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就是本来浑浊的水突然之间变清了,你不要感觉这是好事,其实这对于鱼类来说是致命的存在,为什么水会突然之间变清了呢?首先,鱼缸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养鱼之后变成了老水,虽说老水是养鱼最好的水,但它不是一层变的,当鱼缸里的微生物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它们的生长也是需要营养的,于是,它们之间开始争夺营养资源,再加上水里面的营养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微生物群体,所以大片大片的微生物阵亡牺牲,所以说鱼缸里的水会变的浑浊,但这只是暂时的,腐生菌群见到这么庞大的阵亡微生物,迫不及待的想要分解掉这些微生物,但是在分解的过程中,它需要有大量的氧气供应,所以说水又变清了就是腐生菌将这些微生物分解了,但鱼缸的氧气也差不多消失殆尽了,所以,这时候鱼缸里的鱼儿特别危险,这是我理解的“返清水”,如果你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来。

你也许还会碰到“绿水”、“黄水”,这都是鱼缸颜色的表现,大致跟鱼缸富营养化、光照或者外界因素(沉木、用药等)有关,不过“绿水”里面的藻类可是不少鱼儿的营养物质来源,只是有的时候会影响人们观赏的。

今天就为大家说这么多,欢迎大家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wkzyj/95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