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农业,有数

<

浦口永宁共兴青虾特色产业园里,数千亩的水面上热浪滚滚。塘口边看不到养殖大户康光辉的身影,只见一个个身披绿甲的微孔增氧机,监测探头延伸至水体。附近一间砖瓦房里,他正拿着手机远程察看,渔业云APP上各项数据清晰明了。

农业生产搭上数字列车

农户在烈日下得到解放

作为南京含“农”量最大的板块,浦口农业GDP占约10%。随着浦口区数字乡村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如沐春风,诸如数字大田等项目建设已出实效。

一系列新变化

在浦口的塘口田头兴起

老把式用上新农具

水温33.7℃,水中溶解氧6.12ml/L,pH值7.79。上午10点半,渔业云APP上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一切正常。随着温度升高,溶解氧量正在下降。“一旦溶解氧量降到预先设置的3ml/L,塘口边的微孔增氧机就会自动开启。”康光辉将多年养殖经验和数据监测融合后得出数值,“溶解氧量不能低于1.3ml/L,否则青虾就会缺氧。”

过去搞养殖

几乎全天候守在塘口

七年前

康光辉用上了新设备

在星甸街道后圩村,开辟出60亩塘口试验微孔增氧机养螃蟹,当年便实现70万元净收入。随即,一个个微孔增氧机争相出现,村子成功解锁优产丰产“密码”。如今的后圩螃蟹,已形成万亩物联网养殖基地。

康光辉亲眼见证了亩产斤螃蟹的塘口,如何实现亩产近斤的飞跃。

数字化浪潮已席卷浦口方方面面

数百米外的数字渔场

监管指挥中心一网统管

手机成为了新农具

两年前,蔡德林老两口按传统方式经营。受疫情冲击,养殖户面临滞销的现状。在外工作的蔡超闻讯回家帮助父母,社区团购成了他的突破点,不仅自家塘口的青虾销售一空,还顺带解决了乡亲的困扰。

产业园里,蔡超把50亩的塘口扩到亩,还是老两口管理,外加一个助手。“有物联网养殖,不怕管不过来。”

七万元的值与不值

年轻人回乡,带着满满冲劲

相较于父亲

33岁的蔡超在塘口做起更多文章

基于对农业机械的了解,他把无人机引到青虾养殖上。今年4月,蔡超买了属于自己的农业无人机,是业内鲜有的持证“飞行员”。

“七万元?就买了这个?”听到无人机的价格,蔡德林脸色一变。蔡超立即拉着蔡德林来到塘口,现场演示无人机投喂料,原本4亩面积的水塘要花费20分钟,现在一分多钟就能搞定。蔡德林不由称赞,但想法依旧,无人机只能在集中某一时段派上用场,大多数时间是“闲在家当摆设”。

蔡超明白,“搞农业得能吃苦”深深刻进父亲这辈人的心中。他们宁愿自己多花些时间、精力投入到塘口,也要省下这笔钱。

现在情况变了。蔡超所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小的水塘,而是未来成片、成规模的水产养殖,“这必须依托新技术新设备的支持”。节约出来的时间,他则用心去拓展消费市场,单社区团购就已占到订单的六成。

这是一场

极具默契的双向奔赴

当前,浦口区农业农村局正依托赵春江院士团队的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持续发力数字农业建设,构建透明供应体系,青虾产业的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将全环节数字化。

今年,康光辉也干了一件大胆的事。别人一亩最多放14万尾虾苗的塘口,他放到近25万尾。“去年就已经在部分塘口试验过,能有七成存活率,达到预期目标。”水质监控、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船……新设备新技术持续上新,给了康光辉底气。“完全可以相信,3年内青虾亩产将从不足斤增至斤。”

塘口人有了危机感

农业人才振兴农业农村发展

像蔡超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近年来在浦口越聚越多

两年左右,蔡超便在青虾养殖的圈子里闯出些名气。“一个问题是,既懂农业生产,也懂数字技术,这样的人才还是太少。”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说。

“60后”悄然老去

未来的塘口谁来接棒?

年轻一辈必须顶上!

在产业园带动下,返乡潮在永宁街道联合村掀起,多个行业多个年龄层都有回乡发展的村民。同样犯愁的是,他们大多没搞过农业和水产养殖。

“如今返乡的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康光辉说,“想学水产养殖技术,我可以手把手教。”更为重要的是,浦口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接连落子,数字农业建设加速推进。“双重动能加持,最多三年,就能小有成就。”

村党总支书记陈海峰成为产业园的“守门员”,想来此搞青虾养殖的人,若是毫无经验,则要先学再上。

塘口田头悟经验

开班授课学技术

8月9日,浦口区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年浦口区农业电商创新创业培训班在星甸街道开班授课。此前,浦口已接连培训超过0人次,包括智慧系统、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以及电商的操作流程等。数字农业,从设施设备到人才培养,逐渐形成闭环。

内容来源

新华日报记者胡明峰通讯员乔长枝

原标题:《?搞农业,有“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sczyj/95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