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种养水产养殖越冬管理技术要点下

在水产养殖生产中,越冬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冬天大多数养殖鱼类摄食量低,活动减少,新陈代谢减缓,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导致鱼类在越冬期间体质虚弱,容易继发疾病甚至出现“泛塘”死亡现象。水产养殖动物能否安全越冬,直接关系到养殖经济效益。因此,做好鱼类越冬期科学管理意义重大。

三、管好水质,环境优良

1.注意缺氧

冬季养殖水体温度相对较低,并且光线不足,容易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繁殖速度减缓,光合作用的产氧量下降。如果鱼类处于低溶氧量的水体中,就极易出现缺氧浮头、冻伤等现象。因此,越冬期间要定期检测水体溶解氧含量,如果发现溶解氧含量低于3毫克/升,则须及时增氧,可注入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预防鱼类冬季缺氧措施:一是适时捕捞,控制饲养鱼类存塘密度,避免溶解氧的生物消耗量过大;二是不要施有机肥,因为有机肥会引起微生物繁殖量增加,消耗水体中的溶氧,使养殖水体水呼吸耗氧量增加。

2.防止冻伤

寒冷的冬天常常使越冬的鱼种受到冻伤。所以,冬季养殖一定要加强日常管理,坚持巡塘观察水质和鱼情。如发生冰雪、狂风等极端天气,要及时处理,可采取设置人工屏障来抵挡风雨;或是注水增温,在气温不太低的晴天中午将经过日晒升温的表层水注入养殖池塘。

3.调控水质

越冬鱼并塘以后,鱼池要适当加深水位。对水较深、淤泥和有机物较少的养殖水体来说,其理化因子相对变化较小,越冬鱼类安全系数也高;反之,水较浅、淤泥厚、有机物质含量高的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幅度较大,鱼类越冬效果差,危险性也相应增大。同时,冬季藻类繁殖速度减缓,光合作用相对较弱,会直接造成水体溶氧量不足。这就要求广大养殖户适时提高水体肥度,可在连续晴天的中午时分使用氨基酸肥水膏、黄腐酸钾、黄腐酸钠、复硝酚钠、胺鲜酯等,同时加强内服酵母菌、多糖类免疫增强剂、中草药等,以增强鱼类体质,避免小瓜虫、水霉菌等寄生感染。生产过程中,还要实时监测养殖水体氨态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的浓度变化,每半个月推荐使用一次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高铁酸钾等强氧化剂,以保持养殖池塘底部高氧化还原电位值。

四、防治鱼病,安全越冬

进入冬季,养殖池塘适宜低温环境的病原微生物会集中繁殖,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就会使病害蔓延,造成经济损失。

1.孢子虫病

孢子虫常寄生于养殖鱼类的鳃、体表、口咽腔等部位,肉眼可见寄生部位为白色的小结节或孢囊,显微镜条件下可看见无数个似瓜子形的孢子。患病鱼类体色发黑,极度瘦弱,摄食能力差或者直接不摄食,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直至死亡。该病是常规养殖品种鲤鱼、鲫鱼、鲮鱼等及名特优养殖品种鳜鱼、乌鳢、斑点叉尾鮰等的常见病,且常发生于投饵量高、水质过肥及pH值过高的养殖池塘。鲤鱼、鲫鱼等养殖品种发病较普遍,且引起的死亡量通常较大。

防治措施:孢子虫病关键在于预防。治疗时,常用的外用杀虫剂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菊酯类农药、敌百虫、环烷酸铜等,在发病初期每隔7~10天使用1次,然后拌饲内服地克珠利或盐酸氯苯胍一个疗程,同时添加雷丸槟榔散、苦参末等中草药。

2.水霉病

水霉真菌在水体里无处不在。养殖鱼类感染水霉病的典型症状是体表长毛,当看到病鱼体表生长白毛时,证明鱼已发病很久了。

防治措施:鱼类入池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入池前可用3%~5%的食盐水或聚维酮碘溶液浸泡鱼种8~10分钟。若发现养殖鱼类已经感染水霉病,或鱼体已经受伤,可加强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或季铵盐络合碘、水杨酸钠、高锰酸钾等对水体及鱼体的消毒处理,以降低水霉菌寄生造成的危害。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sczyj/72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