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六种水色调控技术附池塘转水后的

水质的优劣与养殖动物的健康生长息息相关,一旦水质管理不善,就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水质变坏和酸化,轻则抑制养殖动物的生长,造成饲料系数上升,养殖成本加大,养殖收益减少;重则暴发病害,甚至导致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通过调控措施,培育并保持良好的水质,可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降低发病率、增加产量和效益。在淡水池塘养殖中,水质的优劣往往可从水色上看出来,而水色的好坏又可通过浮游生物的种类、有机溶解物、悬浮颗粒的多少等因素体现出来。在养殖生产的全过程,广大养殖者可通过分析水色变化的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阻止水体环境恶化,控制养殖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确保养殖动物的健康快速生长。笔者现将淡水养殖池中的六种水色调控措施简介如下,期望与广大养殖者共同分析、探讨和提高。一、淡绿色水色培育措施淡绿色水色中含有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这些藻类中富含的营养盐及维生素,都是养殖动物极易消化的营养物,其通过光合作用,还可生产氧气,增加溶解氧。该种水色的透明度一般为20~30厘米,水中的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属“肥而爽”之水色,是保证养殖成功的优质水色。该种水色的主要培育方法如下:.放养前使用75~00千克/亩的生石灰干法清塘,以杀灭病原体等敌害生物,改变池塘的酸性环境,增强缓冲力,增加肥力。2.清塘药性消失后,投放腐熟发酵好的畜禽粪肥(以鸡粪为佳),一般施肥量为50~千克/亩,以培育浮游生物。浮游生物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是养殖动物喜食的生物饲料。另外,浮游生物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3.若遇水色由淡绿色变浓变深时,可全池泼洒浓缩EM原液,米水深用量为千克/亩,以降解池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提高水体透明度,调节酸碱度,使养殖水体达到优质水色状态。二、茶褐色水色保持措施茶褐色水色中以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含有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等绿藻。该种水色中藻类含有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都是养殖动物的优质饵料,其营养丰富,极易被消化吸收。该种水色中的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低,养殖动物发病率也低,属“肥而爽”之水色,是保证养殖成功的优良水色,也是苗种培育阶段所期望的水色,所不足的是保持的时间较短,一般在0~5天后逐渐转变为其他水色。主要保持措施有:.追施腐熟发酵好的畜禽粪肥,用量为50~00千克/亩,每0~5天追施次,以保持池水的肥度,延长水色的持续时间。具体的施肥量可视水色的变化情况灵活掌控。2.追施长效生物有机肥水王(主要成分:枯草芽孢杆菌、固氮菌等多种有益菌群及有机质),米水深用量为克/亩,每5天左右追施次,提高水体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转化率,补充微量元素,为硅藻提供营养源,促进其繁殖生长,以维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3.追施次氨基酸肥水素(主要成分:多种氨基酸、腐植酸钠、有机质、活性多糖、微量元素、活性肽等),用量为~毫升/亩,每0天左右追施次,为有益微生物补充营养,抑制有害微生物的产生。三、深绿色水色调优措施深绿色水色中以螺旋藻、衣藻等绿藻门为主,一般以绿色呈现,且颜色较深,透明度只有0~5厘米。该种水色偏肥,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该种水色虽然藻类日趋老化,但在光合作用较强时,照常产生氧气,增加池水溶氧,故仍属良好养殖水色之列。养殖者可采取以下调优措施:.选择在晴天中午或下午添加新鲜水,每次加水20~30厘米,新水中含有较多的有益藻类,可作为池内新藻种的补充,以保持池中有益藻类的优势。2.全池泼洒沸石粉(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米水深用量为0千克/亩,以吸附池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净化养殖水体。3.全池泼洒活水养水宝(主要成分:壳聚糖、柠檬酸肽等),米水深用量为毫升/亩,每0~5天次,以促进有益藻类繁殖生长,保持养殖环境生态平衡。四、蓝绿色水色改良措施蓝绿色水色的形成,主要是由微囊藻、颤藻、鱼腥藻、螺旋藻等蓝藻门藻类的大量繁殖所致,造成水色浓浊,透明度不足5厘米,在池塘下风端的水体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面表层漂浮着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并伴有气泡出现。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藻类陆续出现死亡,造成池水恶化。该种水色的出现,标志着池水开始老化,属不良养殖水色。若浓度过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将会造成养殖病害暴发,甚至导致养殖动物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养殖者应采取以下改良措施:.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以控制蓝藻获得赖以生存繁殖的营养。2.选择晴朗无风的白天抽排掉一部分含藻类的表层水,晚上再抽排掉一部分底层污水。也可采用捞海和密网在池塘下风端进行人工捞藻。3.蓝藻泛滥时,全池泼洒蓝藻宁(主要成分:侧孢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米水深用量为~克/亩,使用前需开机增氧,下风蓝藻聚集处为重点泼洒区域,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消除蓝藻滋生和水华。五、黑色水色消除措施池水发黑是养殖水体老化的明显标志,颜色越深,则说明老化的程度越重。该种水色由于池中残饵、粪便、腐殖质和动物尸体的大量积累,未得到及时转化而沉入池底腐败分解,消耗了溶解氧,产生了大量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致使底泥发黑、发臭,造成养殖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该种水色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极大,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消除:.排掉部分底层水,及时补充新鲜水,增加开增氧机的次数和时间,增加水体溶氧,降低毒素浓度。2.全池抛洒底改颗粒(主要成分:四羟甲基硫酸磷、增效剂、吸附剂、膨化剂等),米水深用量为50克/亩,每日次,连用2次,以降解池底残饵、粪便、腐殖质、动物尸体、生物毒素、药物残留等,消除其对水产养殖动物生长所造成的危害。3.全池抛撒底改活菌颗粒(主要成分:枯草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沸石粉、钙质、腐植酸钠、EDTA、增氧物质),米水深用量为千克/亩(池水老化严重的可适当加量),每0天左右使用次,以将池底有害物质转化为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营养元素和池水中的硫化氢、甲烷、氨转化为被浮游植物利用的硫酸盐、硝酸盐等物质,起到改良底质和水质的作用。4.全池泼洒高酶净水素(主要成分及含量:垒菌、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生物酶,微生物活菌≥60亿个/克),米水深用量为70~00克/亩,加水浸泡2小时以上,搅拌均匀后全池泼洒,以尽快修复养殖生态环境。六、红色水色解救措施红色水色的形成,主要是由硅甲藻、金藻占据优势藻群,造成其他有益藻群总量下降所致;或由原生动物突然大量繁殖,造成浮游植物数量锐减、酸碱度降低、溶解氧下降而产生。养殖池水变红后,一旦遇到天气突变,藻类就会大量死亡并产生生物毒素,致使池水突变恶化,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甚至导致中毒死亡。该种水色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较大,养殖者应及时采取以下解救措施:.采用上灌下排的方式换掉池内50%左右的老水,这样做不仅可降低水体中生物毒素的含量,而且还能起到增加溶解氧的作用。2.全池泼洒季铵盐络合碘,米水深用量为30~毫升/亩,隔日次,连用2~3次,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原生动物。3.全池播撒丰氧20(主要成分:过碳酸钠、稳定剂、增效剂),米水深用量为~克/亩,每日次,连用2~3次,以缓解有毒物质及藻类毒素给养殖动物造成食欲下降、生长缓慢等不良反应。4.全池泼洒清水解毒灵(主要成分:EDTA、絮凝因子、聚丙烯酰胺等),米水深用量为.0~.5千克/亩,以迅速有效地降低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藻类毒素、药物残留等有害物质浓度,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改善水体环境的目的。综上所述,在淡水池塘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者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色变化的细节和规律,在最大限度降低内源性污染带来危害的同时,将上述水色调控措施与自身的养殖生产实际相结合,培育好池塘生态系统,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增强养殖环境的稳定性,让养殖动物生活、生长在舒适的“生态家园”里。.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2.作者:江苏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李洪进唐玉华3.

池塘“转水”之后的四个应对措施

池塘水色一般呈黄绿色、墨绿色等颜色,如果发现池塘养殖鱼类头一天还吃食正常,一夜之间鱼类开始上浮,水色变白、发红发黑或变清,并带有腥臭味或伴有大量泡沫,这是由于池塘藻类大量死亡,造成水体产氧能力急剧下降,水体溶氧过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上升引发的“转水”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极易引起鱼类大量死亡,应对“转水”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一、加注溶氧丰富的新水。抽掉四分之一以上的池水,同时加注溶氧丰富的新水,缓解“转水”造成的危害。二、开启增氧机。“转水”造成池塘溶氧过低,需及时连续开动增氧机,增加池塘溶氧。三、全池泼洒增氧剂。可全池泼洒“粒粒氧”等增氧剂,消除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四、调节水质。换水后用磷肥进行调节水质,调节水体氮、磷比例,有利于浮游植物快速生长,使水体恢复生态平衡。原水体氨氮偏高,如有条件,还可以泼洒EM菌等有益菌进行调节水质。(作者:淮安区水产站王强云)

赞赏

长按







































消除白癜风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sczyj/2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