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Nepartak)于7月3日上午8点钟在美国关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上午8点其中心位于我国台湾台北东偏南方向约公里,北纬8.8度、东经.0度。预计,“尼伯特”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最大强度可达强台风或超强台风(48-55米/秒),并逐渐向台湾到华东沿岸靠近。
SEEMORE→
后期路径预测最新的集合路径预报显示,“尼伯特”将在未来3天内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但是对于3天以后的路径,美国国家大气中心和欧洲中心两大集合预报系统的分歧较大。美国国家大气中心集合路径预报显示,“尼伯特”后期将有较大概率在台湾以东洋面转向,并逐渐悲伤影响我国东海海面,同时也有一定概率登陆台湾并穿过台湾海峡登陆我国华东沿海。而欧洲中心的集合路径预报发散度较大,个别集合成员预报显示“尼伯特”也有可能穿过巴士海峡影响我国华南。但是,从上述两家集合路径预报的集合平均路径(下图中两条蓝色的路径)似乎比较一致,也就是“尼伯特”先向西偏北移动,随后在台湾移动转向北上并擦过浙江、上海。
后期强度预测“尼伯特”生成位置所处的海域,目前海水温度普遍在30°以上,并且在其未来移动所经过的海面上,均将维持着28-30°的海温。一般意义上讲,超过26°的海温极利于台风的增强。从卫星监测的高空风上可以看到,“尼伯特”所在位置高层出流显著。热力和动力条件均有利于“尼伯特”的强度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增强。
中央台给出的后期强度预计能达到强台风到超强台风级(48-55米/秒)。看来,年的首个台风来着不善。西北太平洋海域憋了大半年,要放大招了。
今年首个台风“尼伯特”生成为年以来第二晚
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于今天(3日)上午8点钟在美国关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这是今年第一个命名编号的台风,今年也由此成为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晚的台风生成年份。
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热带风暴级,英文名:Nepartak;名字来源:密克罗尼西亚;名字意义:著名的勇士)于今天(3日)上午8点钟在美国关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上午8点钟其中心位于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东偏南方大约公里的洋面上,就是北纬8.8度、东经.0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百帕,7级风圈半径-公里。
预计,“尼伯特”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转西北方向移动,4日以后移速将有所加快,强度逐渐加强,最强可达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48-55m/s,15-16级),并逐渐向我国台湾到华东沿岸靠近。3日白天至6日白天,“尼伯特”对我国海域无影响。
6日以后,“尼伯特”将逐渐趋向我国台湾到华东沿岸,并有可能于7日夜间至8日先后登陆我国台湾东部和闽浙沿海,也有可能在华东近海北上。
中央气象台预计,3日白天至6日白天,“尼伯特”中心经过附近海域将有较大风雨天气,相关海域海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建议改变航线进行避让。
6日夜间至10日,“尼伯特”将先后给我国台湾、华东沿海地区及东部海区带来较大风雨的影响,请及时做好防台准备工作。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一般每年首个台风形成是在3月下旬。在多数厄尔尼诺年次年,台风较常年生成的时间偏晚、总数偏少、强度略偏弱。例如,年首个台风生成日期是6月25日;年首个台风生成日期是7月1日;年以来最晚是在年,一直到7月9日才生成首个台风;因此今年台风生成时间为年以来第二晚。
为何厄尔尼诺年次年台风生成日期偏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周兵解释,通常西太平洋低纬地区大气的上升运动很强,对流活动旺盛,有利于台风生成。在厄尔尼诺年,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则较常年偏低,西太平洋低纬的上升运动也将有所减弱,由此导致西太平洋低纬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西太平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这不利于形成台风所需的低层辐合、强上升运动、高层辐散的大气环流条件,所以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偏少。
一号台风“尼伯特”现身初台之迟直逼98年纪录
今年第1号台风“尼伯特”(热带风暴级,英文名:Nepartak;名字来源:密克罗尼西亚;名字意义:著名的勇士)于今天(3日)上午8点钟在美国关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上午8点钟其中心位于我国台湾台北东偏南方约公里,北纬8.8度、东经.0度,8级(18米/秒),百帕。预计,“尼伯特”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最大强度可达强台风或超强台风(48-55米/秒,15-16级),并逐渐向台湾到华东沿岸靠近。
如果对最晚生成一号台风的年份进行排序,年刚挤掉了在7月1日迎来“初台”的年,而今直逼年的纪录。那年,一号台风生成于7月9日。
台风“大年”之后遇“空窗”实际上,今年的台风季已经打破一个纪录——年12月17日,第27号台风“茉莉”消失,自那以后,西北太平洋上就再没有出现过台风。到今天,“台风空窗期”正好满天,成为史上最长。原先的前三名分别是年的天、年的天和2年的天。
统计显示,西北太平洋年均生成25.6个台风,首个台风平均“降生日”是3月下旬。据此看来,今年首个台风已经“晚出生”三个多月。同时,每年上半年,平均会有4.6个台风生成,但今年则是继年和年之后,第三次在进入7月后仍未发现台风活动的年份。
台风的难产,看似有些突然。实际上,年是一个台风“大年”,不仅27个台风的总量超出常年均值,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首个每月都有台风活动的年份。去年元旦后,仅仅两个星期,一号台风就开始在太平洋上游荡。到6月底,已先后生成了九个台风。
但台风数量的波动也确有规律可循。最直观的就是:目前排名“台风难产榜”和“最长空窗期榜”前四名的年、年、年、年,都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的次年。
气候异常,“鹊巢鸠占”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台风气候研究室主任徐明告诉记者,基于台风的生成机理不难判断,适合台风孕育的海域,纬度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话,海水不够热;太低则地球自转偏向力不足,无法产生形成台风必需的旋转气流。此外,初生的台风最怕下沉气流,而在一种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副高)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一定无缘台风。
在前述影响台风生成的因素中,副热带高压很值得进一步 2.暴雨前保持一定的水位:从盐度的整体变化来讲,水位过低,池中水体就小,暴雨对池水的影响越大。
3.开增氧机:通过增氧机的搅动,打破水体的水温与盐度分层现象,加速雨水的混入,使池水表层水的水温与盐度变化幅度减到最低。
4.排去部分上水层:在没有增氧机的养殖池,如果没有风力的作用,表层雨水很难融入到整个池中。这类池可以先提高池水位到溢洪高程,使过多的雨水排出池外。
5.要及时消毒:常用的有生石灰、漂白粉、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如果造成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的养殖池,由于有的会产生毒性,或尸体分解后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还要增施沸石粉等底质改良剂,依照水质变化的程度来确定用量,并在消毒药效消失后加施10毫升/立方米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
6.强化营养:饲料中可适当加Vc、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或中草药等以增强对虾体质,并视对虾活动情况,还可添加PVP-碘等防止病害发生。
7.加强巡塘与观察:一般雨后1~2天内容易爆发病害,因此,在养殖管理中要加强巡塘,随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对水质的变化,个别对虾的死亡等都要认真观察,寻其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较多不正常的死亡虾,先要检查水质,有无氨氮、亚硝酸盐等偏高。对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的养殖池要特别注意,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投稿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