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大闸蟹最肥美的时节。为了探究一只蟹的成长历程,当代水产调研小队来到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蟹苗繁育基地——安徽宣城水阳。
4万亩的幼蟹培育面积,15亿只的幼蟹年产量,1/8-1/7的全国占据比例,这些惊人的数字无一不彰显出水阳作为幼蟹重镇的江湖地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国蟹苗产量过剩,苗价也越来越低,养殖效益愈发微薄,倒逼着蟹农们不断压缩成本,以期维持一定的利润,却陷入蟹苗品质下降,低价恶性竞争的泥塘中。
今后,水阳蟹苗产业将何去何从?养殖户如何才能稳定盈收?或许他们能给你答案。
宣城王和平:
“高调”投资,不惜成本只为养好蟹苗
宣城水阳蟹苗养殖户王和平
王和平,宣城水阳新一代养蟹人,4年前从运输行业跨界到水产养殖,目前承包了50多亩地,其中40亩养殖扣蟹,10亩精养成蟹,以培育、销售蟹苗为主,一般在年底或次年年初上市,正常情况下亩产达到斤,大部分销往江苏、湖北等河蟹养殖区域。
虽说水阳蟹苗早已闻名遐迩,养殖历史悠久,但是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大母本蟹苗,依然坚持传统模式的水阳蟹苗这几年的品牌影响力却大不如前,市场销售价格低迷,不少蟹苗养殖户经年亏损,不得不转养成蟹、青虾、鱼等其他品种。
由于蟹苗卖不起价,当地养殖户在养殖投入上尤为拘谨,饲料以低品质、低蛋白料为主,同时减少动保产品投入,以期大幅降低成本,但是蟹苗品质就无法得到保障。
而“半路出家”的王和平却不走寻常路,在其他人眼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相反地非常舍得投入,白籽(大眼幼体)都是去射阳拿品牌苗,饲料要用粤海36%蛋白的高档膨化蟹苗料(粤海牌),去年还花费了6万多元改建池塘,铺上了全套的微孔增氧设备。
高投入加上精细化的管理,他的蟹苗养得比别人家的个头都要大,主打50头/斤大规格苗,品质稳定,客户回购率高达95%以上,年年不愁销不出去,效益也一直维持在0元/亩以上。去年,在花费大量资金整改池塘之后,40亩塘卖完苗还能留有17万元的纯利润。
王和平的蟹苗塘
今年5月份,王和平又购进一批白籽蟹苗,亩投放3.5-4斤。然而,今年养蟹苗却遇上了60年一遇的罕见高温天气,7-8月份高温时蟹苗吃不上料,长势缓慢,导致目前整个水阳市场蟹苗规格参差不齐,比往年个头普遍偏小,“老头蟹”的比例明显升高。
据他介绍,现在养殖户把“老头蟹”挑出放入暂养池,剩下的蟹苗加大投喂量继续养殖,但也不能盲目一味地增加投料量,“每天都要观察池塘里的料台,吃完了再适量加料,正常情况下40亩塘一天喂6包料,现在可以加到7包料左右,及时补充蟹苗营养,加快长速。”
王和平塘里的蟹苗有着同样的境遇,蜕壳时间不整齐,同期对比今年的规格也不如往年,高温季平均规格只有80-头/斤。经过近段时间的加料投喂之后,目前蟹苗主打规格达到60-70头/斤。接下来随着天气转凉,蟹苗的生长速度也会逐渐减缓。
对于高温问题,王和平自有一套应对办法和理论。他认为,高温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草”,池塘里的水花生控制在70%左右的比例,出水面约20-30公分。水花生除了供给植物饵料之外,还为蟹苗提供蜕壳隐蔽的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此外,他建议高温天要勤开增氧机,确保水中的溶氧充足,如果水位降低也要及时加水,为蟹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养出让客户满意的好蟹苗。
王和平不仅在蟹苗质量上肯花心思,下足功夫,而且还非常看重售后服务。他专门建立了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