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比较容易掌握的工作,但是往往越简单的事情越容易被忽视,肥水不当也会大大提高养殖品种的发病率。为此,本文谈谈关于肥水工作的一些见解,供参考。
一、肥水的作用
1.增氧
如果池塘面积太大,按照精养标准安装增氧机,那很多养殖户可能接受不了,如果在增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肥水但不要太肥,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可解决缺氧的问题。
2.培养饵料生物
肥水可培养适口的饵料生物,尤其对一些滤食性鱼类、虾、蟹来说,可以促进其摄食,生长更快。
3.增加水体净水能力
池塘中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都需要分解型菌分解代谢,从而产生氨氮,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与硝态氮的过程都需要在有氧条件下进行,若溶解氧不足就很容易形成不完全氧化,形成亚硝酸盐。实验表明,当NH3(NH4+)、NO2-、NO3-共存,其含量又处于同样有效量的范围内,绝大多数藻类总是优先吸收利用NH4+,在NH4+几乎耗尽以后,开始利用NO3-。所以,肥水可促进水体物质循环,降低毒害物质的积累。
4.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
养殖水体其实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物种越丰富,则这个生态系统越稳定。肥水可以增强水体的稳定性,同时也能抑制有害菌、浮游动物的繁殖。
5.抑制青苔的生长
早春的池塘容易长青苔,处理青苔很重要的一项措施是遮光,早春的池塘可加深水位适当肥水,降低水体透明度,从而抑制青苔的生长。
二、肥水的原则
1.少量多次施肥不同的肥水物质用量不同,一口塘到底需要多少肥,有多少肥能利用,这个量很难计算,所以施肥原则还是少量多次,缺肥再补,肥料浪费会给后续的养殖带来很多病害问题。
2.污染越少越好
好的肥水物质应以完全溶解于水、没有残留为原则。化肥容易导致底臭、土壤板结,最好少量使用;粪肥利用率很低,很大一部分都成了池塘污染物,底层污染严重,很容易生成水蚯蚓、孢子虫、指环虫等,增加养殖风险。真正的水产用肥应具有低氮、高碳、可溶、营养全面、活性好的特点。
(1)低氮:由于饲料的含氮量非常高,所以基本不需要补氮。
(2)高碳:碳是水体中非常容易缺的一种元素,而维持水体稳定,碳氮比例需要达到25:1,饲料天天在投喂,这就意味着氮在不断地升高,所以需要补充大量的碳,水体才能稳定。
(3)可溶:肥料若是易沉底,就会拿捏不准到底有多少肥被利用了,肥料易溶于水,藻类可直接利用,减少污染。
(4)营养全面:要想维持养殖水体藻类结构合理、种类丰富,肥料营养全面是一个基本条件。蓝藻喜欢多磷少氮的环境,而绿藻喜欢多氮少磷的环境,每一种藻类在营养上都有一个特殊的喜好。所以,想要形成种类多样与优质的藻相,首先要保证施的肥营养全面,否则培养出来的藻类就容易种类少、单一化,水体就不稳定。
(5)活性好:这个主要针对有益菌,藻相、菌相平衡,水体才能稳定。藻类维持良好的生命力,需要有益菌代谢有机物提供更多的营养,保持相对平衡,水肥起来才不容易水变。
3.慢慢改变水色
有些养殖户肥水追求很快见效,但是水肥得越快,瘦得也越快,一定要慢慢调水色,水肥得越慢,水体维持稳定的时间也越长。藻类有特定的生长周期,也有生老病死,所以藻群最好维持一种稳固型的结构,即藻类的繁殖率与死亡率大抵相当,数量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增加或减少,这样的水体稳定时间才持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