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而作的文学叶圣陶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www.bdfyy999.com/m/

为儿童而作的文学

——叶圣陶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用

文/董晓舒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

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为其精神生命健康服务,同时也适应少年儿童审美接受心理与阅

读兴趣。少年时期的阅读

启蒙,一般由此开始。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蒙学读物自古有之,因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至今仍推崇备至。吟哦之际也加深了少年儿童对人情世态的初步感知。但受到时代限制,古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尚处于蒙昧状态。有没有,专为儿童作的文学作品,使其通过阅读获得的自我觉醒呢?

五四前后,西方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走入国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为中国儿童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叶圣陶便是当之无愧的标杆人物。为何作起儿童文学来?叶圣陶坦言,一来受到西方儿童文学作家格林、安徒生、王尔德等人的影响。而中国亟需专为儿童所作的文学,“身为小学教员,对这种适宜给儿童阅读的形式当然会注意,于是有了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1]二来受人所托,为好友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供稿。

一、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思想

叶圣陶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分为几种体例:童话、生活、散文、小说、小话剧、再创作的作品(对现成童话、寓言、小说、民间故事等的再创作)。叶圣陶共出过两个童话集子,-年童话集《稻草人》,-年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均以代表童话作品命名。后期又有新的童话集出版,也基本以两个阶段的童话为框架,略有删补。

值得注意的是,叶圣陶在年编著教科书《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将儿童文学编写为小学教材。叶老认为,选文除了达到语文训练的功能,同样要注意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养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的童话作品,在同一时期,也体现不同特征。《小白船》崇尚真善美,通过三个问答传情达意:鸟儿为爱他们的人歌唱,花儿的香是善的标志,小白船代表纯洁、只有无瑕的儿童才能乘坐,颇具浪漫主义情怀。而同一童话集中的《稻草人》,讲述的是二十年代在军阀的统治下,受欺压的劳动人民暗无天日的艰苦生活,则有现实主义的意味。故本文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讨论其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想。

1.儿童文学的诗意

叶老笔下的田园让人神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湖光山水,草长莺飞。一切,都是大自然最本真的模样。他的语言质朴无华,并无刻意雕琢的痕迹,一笔一画的描摹,都有着对大自然深深浅浅的爱意。

《稻草人》中,夜晚的田野风光也是美好的模样: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2]

《梧桐子》中由夏至秋时间交替,没有直接的句子,却处处体现变化:

“他们换上了褐色的旅行服,绿绸似的帷幕变成黄锦,稀稀朗朗的。风从稀朗的帷幕间吹来,带着梧桐子旅行……”

《燕子》中,“他听到泉水在细语,看到杜鹃花在浅笑。”这是走散的燕子,贪恋的大自然。叶老对于事物的洞察细致、贴切、自然,并非刻意为之:燕子迷路了,谁来送他还家?柳树的手臂够不着,池塘的水没有自由,蜜蜂翅膀过于单薄,堂棣花只能暂时给它庇护。善良的玉儿给他唱起了歌,歌声中也充满诗意:

“树上的红,山头的绿从哪里来?红襟的小宝贝呀,是你带来了春天的消息/溪上的绿波从哪里来?田野的泥香从哪里来?红襟的小宝贝呀,是你带来了春天的消息/醉人的暖风从哪里来?迷人的烟景从哪里来?红襟的小宝贝呀,是你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2.崇尚真善美

读叶老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体会到他由内心深处升腾起的款款温情。以儿童视角所作,何以能走进儿童内心?想象力、童心、童趣,相辅而成。

《芳儿的梦》中,妈妈生日,芳儿送什么给妈妈?芳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朵花——姐姐已经送过了;只有一条狗——那是妈妈送的,怎么能再转送给人?那就送一串最亮的星星:这是芳儿的梦,是她的孝心,善良,这是美好的大自然的馈赠。送给如仙女一般的妈妈。

《傻子》中的主人公,是被人抛弃的孩子,后去工匠那里作学徒。木工师父打他,他认为这是应有的教训,不觉痛;连夜赶工怕师兄熬不住,让他先睡,结果耽误了富家的工作,傻子揽下所有责备;捡了银元站在原地等失主;做工分得的糕和馒头全部救济了难民……“傻子”经历的事情稀松平常,但他的选择似乎与常人不同。从人性上来谈,这是大善。在“傻子”的价值观里,既有安分守己,也有普济众生,既有无私奉献,也有以德报怨。现在来看,“傻子”的部分观念或许并非普世价值观,但兢兢业业,将专业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也是求真务实的体现。

3.现实主义

安徒生说,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真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出现的“稻草人主义”。

《稻草人》中,稻草人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细竹枝、黄稻草是他的身躯,破篮子、残荷叶是他的道具,一把破扇子,是他作为田野帮手的全部武器。田野的夜里不既静谧无声,也充满了寂寥悲凉。所有的事都在夜里发生:蛾子愈加猖狂地咀嚼稻叶;渔妇依旧伶仃孤苦、小儿的病确乎又加重了;对家庭绝望的妇女一步步走向河流深渊;稻田也只剩下一株株光杆、老妇人唯一的支撑也消失了。而悲天悯人的稻草人,最终还是倒下了……

一切终将过去。只是苦难不会就此结束。夜里不是只有甜甜的美梦,它也有噩梦,也有踌躇满志却无力回天的痛楚。

叶老童话的现实性也一度为人诟病,在《我和儿童文学》中叶老说起《稻草人》童话集来,有人评论说:你的作品太过于现实主义,偏离了儿童文学轨道。叶老回答:我所经历的时代让我写那样的作品。的确,写作来源于生活,若是脱离生活谈写作,也是无稽之谈,将现实背景置之度外空谈创作,塑造儿童文学中的理想国,未免有失偏颇。何况,儿童文学就一定是趋于美好的结局吗?未必见得。鲁迅曾说,“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3]这条路,就是直面现实的路。

郑振铎说,“现代的人受到种种的压迫与苦闷,强者呼号着反抗,弱者只能绝望地微喟。”稻草人则是极力呼号着反抗,却连绝望地微喟也难以发出的类别。叶圣陶的作品中,也有体现现实的部分,因为现实背景的缘故,这是成人为儿童写作很难避免的。“成人的悲哀显示给儿童,可以说是应该的。他们需要知道人间社会的现状,正如需要知道地理和博物的知识一样,我们不必也不能有意地加以防阻。”[4]

4.教育意义

(1)劳动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所标榜的劳动至上,也是叶老创作的教育意义。

《绝了种的人》想告诉读者,想要劳心的人,其实都是打着神的幌子避免劳动罢了,最后都会绝了种。

《富翁》中所有人都被教育金钱至上。当金钱遍地都是,唾手可得时,没有人会再劳动,同时,也再也没有人能填饱肚子。

《地球》有点神话传说的意味,地球本是平的,因为有了人们,才开始有了高山、流水和大海。这些静物由何而来?叶圣陶笔下的童话与众不同:勤劳的人为了分享努力种种的成果,将开疆辟土的土、石凿开,堆积在一处,成了山。为了给懒惰的人送粮食,他们要爬过高山——日积月累,土地积累了他们太多的汗滴,成了小河。前者有着太多的心酸血泪、呜咽悲哀,汇聚成了大海。懒惰的人更加渺小,落在高山上,树枝上,草丛中——最后成了渺小的尘埃,消失殆尽。

荣华富贵,幸福安康,不会有人赏赐。不贪图享受,自立根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只有劳动是取之不尽的财富——这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呼声。

(2)生活的教育

在童话中教学,正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如《书的夜话》,用一篇童话来教学生读书的态度。既有趣味,又有深意。

这篇童话,通过“书”的夜谈,为我们呈现了不同读者对待书的态度。比如:有的读者买书只是为了面子,装帧精美;有的读者只读前言,稍有一丁点了解就自称大家;有的读者是教书匠,虽在读书,却是吃进去,吐出来,没有一点效用。文中说,“一个人总得对世间做一点事。世间固然像大海,可是每一个人应该给大海添上自己的一勺水。”可是众多人读只是为了教,教也是教条式地照本宣科,没有什么作为。这是最为痛心的事。读了,却没有在他身上起作用,还将这种风气传授给下一代。不读书,便缺少了许多生活体验。读书却不作为,更为遗憾。

也有为低段儿童所作《新的表》认识时间,珍惜时间:

父亲、母亲和老师,一起带愚儿认识时间:你应当按照它告诉你的时间做你应该做的事儿;你要看那支短针指在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儿;那支短针一天要绕两个圈子哩:从半夜到中午绕一圈,从中午到半夜又绕一圈。

与长篇儿童文学作品不同,长篇多注重故事情节,人物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短篇则更像优美散文,哲理故事。从一件小事出发,引出哲学思考和教育意义。再如《梧桐子》,一颗梧桐子离家出走,背后的哲学,是成长的故事:在弱小时期自我意识觉醒,想要逃脱束缚,奔向自由,却发现成长面临的除了自由无拘无束,还有迷茫与危险。一路上遇到危险、苦难,也斩获崇拜,新的自我。

所以,一个教育家笔下的儿童文学,重要的除了故事,启迪,还有教育意义。而叶圣陶儿童文学如何与教学结合,其中真意,也在此处。

二、叶圣陶儿童文学创作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1.用例子教

叶老有句真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育家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也自然有了独特的教育价值。用例子来教,这是对叶老所作文学的教学应用。

教学的主题是“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可联系童话《蚕和蚂蚁》和散文《将来做什么》二文。蚕把好的和坏的桑叶都吃进去,好像它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吃桑叶一件事。普通的蚕认为:做茧是最大的事,吃只是手段。而有一只蚕无法劝服自己,想要找到工作的意义。从蚂蚁的和谐团结的劳作中,它似乎发现了工作的意义:“工作使我们全群繁荣,工作使我们个个欣幸。”

蚕起初发出的感慨有一点意思。可以想象的是,一个人在盲目工作,既不享受奋斗的快乐,也没有一个短期或长期的目标,这是可怕的。但是,设计好目标,就相当于架好了桥梁,一步步抵达对岸,此刻的奋斗就是有意义的。即便非要有人说:“这只是给无休止的劳动找了一个心理安慰,最后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人生在世,无疑就是完成自我劝解,自我救赎的过程,最后一步必然是与自己握手言和。

《将来做什么》中,老师教学生们在旅行中随处发问:我将来要做什么?老师的话也是可以直接引用,拿来教学生的例子:

“如果尽抬着头空想,是选定不了方向的;从种种切实的经验里,却自然会得出恰当的结论。”

“旅行有说不尽的好处,只要你们带着清醒的头脑,所有的见闻都是你们应得的报酬。应该注意什么,却很难说,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到了适当的时候,对咱们都会有用处。”

一路上,三个孩子遇到了雕刻象牙的匠人,采集荷花露水的姑娘,运输麦子的农民,纺织工厂的工人……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往往决定了它的意义所在。现在,我们很难对“一生只做一件事”下论断,是否如文中所说“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人生”。但值得肯定的是,带着问题去行走,的确是认识世界、关照自我的良好方式。

2.用策略教

在一个立体的故事中,刻意强化教学的落脚点,略显单薄;一味地寻找故事中的力量,又容易先入为主,弱化苦难的意义。

李怀源说,“知道在什么情境下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为策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策略指引,就把学生从信息世界带到结构世界。”[5]通过《小小的船》,教学生如何发挥想象力;通过《稻草人》,学会直面现实;通过《旅行家》,可设置班级辩论,来一场针对“不劳而获”的论争。

以《古代英雄的石像》展开来谈,在使用教学策略时,可以辨证地教。通过问题的设置,步步为营,引领思维攀升。

故事大概如下:一块石头被雕刻成了英雄塑像,凿下来的石块被砌成塑像的底座。作为英雄塑像的石块洋洋得意,看到广场上的人们毕恭毕敬、顶礼膜拜,误以为人们景仰的是它。于是向天空发出了自己胜利的演讲。只是白云无精打采,树木忙忙碌碌,不理不睬,根本没功夫听一块石头的宣言。本是同胞的底座听到了,不屑一顾,因为塑像需要依靠脚下的平台站立,否则将万劫不复。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jyzyj/569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