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特大洪灾种植业水产养殖恢复生产技

白癜风康复案例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550.html

近期,我县局部地区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导致全县农作物、农业生产设施受灾严重。为做好今年种植业洪涝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农业损失,特提出种植业洪涝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葡萄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户的灾后恢复生产信心,让老百姓树立重新种植葡萄的信心,为资源县葡萄产业恢复保驾护航。

(二)整个支架倒塌的葡萄园,及时清理果园,尽快种植一季短期经济作物(如高海拔反季节蔬菜、甜玉米、红薯等),减少损失。靠近河边地势低洼经常受淹的地块改种其它短期经济作物。地势较高地块冬季再按高标准重建葡萄园,种植优良葡萄新品种。如需继续保留,首先要及时扶正主干,抬高主蔓,避免枝叶倒伏地面而加剧各种病害发生,然后再重建葡萄园支架,重新将枝蔓绑缚于新架面。

(三)采取及时清除果园淤积杂物,清洗有淤泥的叶片、果穗,喷药防病,疏除部份果穗或全部果穗,适时追肥等技术措施,恢复树势,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四)新种植葡萄园,苗木受损严重难恢复生长的,及时补种。难以找到优质种苗,则可种植砧木苗,待砧木苗长好后及时进行嫁接。

(五)加强技术培训。在生产各个时期,基层农技人员及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

二、水稻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及时排水洗苗。洪涝灾后尽早排涝,稻田早开渠排水,先排地势较高田块,使水稻植株及早露出水面,尽量减少受淹天数,减轻损失。但要注意看天气排水,排水时应注意,在高温烈日情况下,不能一次性将田水排干,必须保留适当水层,使水稻逐渐恢复生机,一次性排干田水,容易造成水稻枯萎,反而加重损失;在阴雨天,可以将田水一次性排干,有利于水稻恢复生长。同时用手逐株把倒伏稻苗扶起,培土定根,然后用喷雾器喷清水冲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

(二)看苗补肥,促进禾苗恢复生长。受灾后的水稻应根据禾苗长势及时补肥管理。补肥要快,用量要足,一般以速效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一般田块亩用尿素3-4公斤加氯化钾3-4公斤撒施,后期再用0.5—1.0%的尿素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面喷施。生长茂盛、长相浓绿的高产田块可不施肥。否则,禾苗吸肥过量,会造成组织松软、后期贪青、易感病虫和易倒伏,造成减产。对受灾秧苗,要及早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植株迅速恢复生长。

(三)科学管水,促进根系生长。排水后进行露田、晒田,使淹水的稻田逐渐沉实,以促进新根生长。此后,用新鲜水干干湿湿灌溉,保证土壤通气,根系活力。

(四)加强病虫害防治。水稻遭受暴雨袭击及受淹以后,大部分叶片受伤、根茎叶器官抗逆性下降,极易引起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发生,应特别注意防治。退水后要及时防治,防止“灾后灾”,要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五)及时补苗。洪涝灾后刚插下不久的禾苗有部分被洪水冲掉,要及时查苗、补苗,保证苗齐。

三、蔬菜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清沟排水。受淹田块退水后,要开田块四周围沟和纵横向腰沟,对大田块要增加腰沟密度,尽力做到田间无渍水,缩短蔬菜作物受水淹的时间,防止沤根烂根。尤其是大棚四周要深开排水沟,防止棚内积水,并及时加固、修复受损设施和棚膜。

(二)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残留的杂物;对沾染泥污的植株可用清水小心洗除;对倒伏的植株要及时扶苗固定;对于已经感病的植株及时清除。同时,要做好植株调整工作,及时疏除过密的枝蔓、老叶、枯叶、病叶、病果等,以加大通风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三)追施肥料。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土壤肥料流失较多,要抢有利天气进行补施薄肥。但蔬菜恢复正常生长之前,不能施速效化肥,可结合防病,喷施2-3次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待蔬菜恢复正常生长后,及时中耕追肥,宜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施肥量由少到多,由淡到浓。大棚内补充肥水,最好采用滴灌,不可大水漫灌。

(四)防治病虫害。暴雨灾后蔬菜田块湿度较大,根系吸收能力弱,且伤口极易感染病菌,易造成病害流行。要抢晴及时用药,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疫病、霜霉病、软腐病、根腐病、白粉病、猝倒病等易发病害的防治,所用农药宜选择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农用链霉素、恶霉灵等内吸性或速效性的农药品种,喷杀菌剂2-3次防治病害。

(五)洪涝灾害过后,易引起田间蔬菜瓜果的腐烂,对仍有商品价值的蔬菜(尤其是瓜果类),要及时采收上市,减少损失。对刚移栽的蔬菜,雨后苗的及时补种;灾后被毁绝收田块待洪水退后,应抢晴天及时清理菜地,并亩撒生石灰杀菌消毒,并抓紧时间改种以速生叶菜为主的夏菜,如油麦菜、小白菜、萝卜菜等,争取尽快上市,保障蔬菜正常供应。

资源县特大洪灾水产养殖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养殖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圈舍及环境消毒。灾后要对圈舍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一是对倒塌的圈舍消毒,重点是对死亡动物的和圈舍进行彻底消毒;二是对可继续使用的养殖场消毒,大型养殖场要定期清扫,定期用消毒剂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和环境卫生,防止野生动物侵入,消灭老鼠和蚊蝇。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重点是经常性地清扫圈舍和处理粪便,保持清洁。如发生疫情,就要用化学消毒药品或消毒剂进行消毒。三是对重建的圈舍消毒,除按常规消毒外,灾后还应根据疾病的流行情况增加消毒次数,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沼气池,发酵处理粪便,防止蚊蝇滋生。

(二)活畜禽交易市场的消毒管理。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带鸡和带猪等畜禽体表进行消毒,对畜禽交易场所、运输车辆和笼具等进行清扫消毒;要建立定期的休市消毒制度。

(三)消毒次数。要保证消毒频率,灾后环境至少每周消毒两次,圈舍可带畜禽每周消毒3-4次。一旦发生疫情,应增加消毒次数,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要保证消毒药物的有效浓度,防止酸碱消毒剂同时混合使用,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二、水产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开展重建和修复工作,尽快恢复损毁设施。尽快修复因灾损毁的池塘、温室大棚和网箱等水产生产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水产动物死亡和逃逸;增氧机、水泵等养殖设施也要保证完好,进入正常养殖的管理,恢复生产。对于鱼类逃逸损失较大的池塘,尽快补苗。

(二)水体消毒。洪灾后的养殖水体因流入大量泥浆、地表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外来水源等,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病原菌复杂繁多。成鱼池的水位应控制在2米左右,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减少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有条件的塘口可经常注入一些新水,每7~10天一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使池水溶氧始终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为防止灾后疫病暴发与传播,还要对养殖水体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水体消毒可定期使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国标渔用药物全池泼洒,并用微生态制剂改良水质。

(三)死鱼无害化处理。洪灾过后常出现大量死鱼,应及时打捞死鱼,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忌将死鱼随便乱扔。无害化处理措施包括深埋死鱼、集中高浓度消毒剂处理、集中高温处理等。水灾过后,还应强化水产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意识,对打捞死鱼的工具、器皿、人员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病暴发。

(四)投喂药饵。经过洪灾之后,水生环境遭到破坏,水产动物大多体质减弱,抗病力下降,这时应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大蒜素、EM菌、芽孢杆菌、中药三黄粉、免疫多糖等,以改善鱼类消化能力,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饵原则。“四看”即看天气、看吃食情况、看鱼的活动情况、看水质肥瘦,“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促进鱼类生长。平时投饲量控制在鱼类正常摄食量的80%~90%,阴雨天控制在30%~50%,遇闷热雷阵雨等恶劣天气,应停止喂食,以防加重缺氧死鱼现象的发生。

(五)增加营养、提升抗应激能力。水灾发生后,一方面养殖鱼、虾等受到洪水惊吓,易引起应激反应;另一方面,养殖水环境理化指标突变,增加了应激反应。同时,水灾过后,水产动物往往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随之下降,容易引起各种病原生物的感染。因此,需要增加营养、提升应激能力,从而减少灾后死亡。

(六)及时增氧。要经常增氧,预防鱼类浮头,一般在下列四个时间段开增氧机的效果较好:一是晴天凌晨开,因此时池水中的溶氧已降到最低点,此时开机一直持续到日出,既有增氧的作用,也可加速水中有毒气体逸散。二是连绵阴雨天气全天开,因阴雨天气没有光照,水体中的溶氧极易不足,此时应该全天开机。三是闷热天气及时开,闷热天气气压低,极易造成缺氧,此时应该及时开机至阳光充足时止。四是晴天中午开,因此时表层水的溶氧处于饱和状态,通过增氧机的搅水作用,造成上、下水层对流,使底层溶氧较低的状况得到改善。

资源县农业农村局

▌信息来源:资源县农业农村局

▌运行维护:资源县惠民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编辑整理:资源同城

▌投稿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huazhuangbao.com/ajyzyj/5020.html


当前时间: